从《山海经》解读鞋服品牌营销困惑
鞋网8月4日讯, 凡鞋服品牌推广都有一种困惑:市场水深似海,时有狂风暴雨,时有闪电雷鸣;前有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后有追兵虎视眈眈,鞋服品牌怎样才能脱颖而出、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呢?日前,从《山海经》“精卫填海”的故事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炎帝有一爱女,名叫女娃。女娃游于东海,与仙女竞游嬉戏,不料至深海溺水而死。女娃死后,变为彩首、白喙、赤足的小鸟,随父狩猎,绕飞林中,悲鸣声“精……卫……”,后得名精卫,精卫听得父亲“海何以不平”的歌词,遂下决心,填平大海!于是,她每日衔西山之木石填于东海,木石虽瞬间即被浪涛冲走亦不气馁罢休。
后来,“精卫填海”的故事演变成了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鞋服品牌都有自己的既定目标,为什么有的品牌能够在市场上熠熠闪耀,有的品牌却黯然失色?笔者谭儒梳理了那些著名品牌跨越的轨迹,发现顶级品牌的崛起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拥有了“精卫填海”精神,也就是拥有了不屈不饶、坚毅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精神。
1972年蓝飘带公司创立耐克品牌,还确定了它的勾状商标(当时的设计费是35美金),充满了飞跃的理想。70年代,耐克的销售量以年递增2倍到3倍的数额增长。耐克创品牌有别于阿迪达斯,选择了个性强烈、富于进攻性品牌代言人史蒂夫普里方丹。然而,1975年史蒂夫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使耐克品牌推广受到了挫折。耐克坚定地向着自己的战略目标飞跃,1978年与以脾气火暴闻名的网球手约翰麦肯罗签约。
几乎所有品牌跨越都不可能是线性的,都会有曲折,耐克也不例外。1983年,耐克冒险扩张到时装业,品牌开始模糊起来,出现了不明智的延伸,以致耐克陷入了危机,库存品大量积压,销售和利润下降,重要人物离职公司,耐克开始走下坡路。
- 上一篇:鞋业界后来者品牌营销冲剌市场地位
- 下一篇:2万多双爱心童鞋,一路向西 温暖进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