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河:龙头引领集群崛起 皮革产业书写工业强县新篇章
广通河畔,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里,一张张原皮经过清洁化工艺蜕变为优质成品革;园区内外,从鞣制加工到生物提取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年产值11亿元的产业集群正向着百亿目标稳步迈进……
“十四五”期间,广河县紧扣“工业主导型”定位,以国富皮革等龙头企业为支点,撬动皮革产业实现从“单一加工”到全链升级”的质变,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规划引领锚定方向
政策沃土培育“链主”企业
“选择落户广河,不仅因为这里有丰富的牛羊皮资源,更因为‘十四五’规划中对皮革产业的精准定位让我们看到了发展前景。”站在二期项目新投产的羊皮生产线旁,国富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富安的话语里满是感慨。2018年,作为广河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国富皮革入驻经济开发区,而真正的跨越式发展,始于“十四五”期间一系列靶向施策的扶持政策。
广河县经济开发区党群工作部部长马占林在表示,“十四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就将皮革产业确立为工业强县的首位产业,出台《关于全力打造西北皮革产业基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绘制了“延链、补链、壮链、强链”的发展蓝图。“我们梳理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全省‘四强’行动等政策机遇,从建设用地、融资信贷到环保治理制定了‘一揽子’扶持措施,仅工业用地保障就为皮革企业节约成本近 30%。”
.jpg)
政策的“阳光雨露”让国富皮革快速成长。
2021年7月,年产150万标张的生牛皮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企业正式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2023年,在州县两级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国富皮革与甘肃省绿色生态产业通道物流产业发展基金达成9500万元股权融资,成为全县首家实现股权融资的工业企业。
“这笔资金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李富安回忆道,“当时我们正谋划二期扩建,政府不仅帮我们对接基金,还协调银行简化贷款流程,让项目提前3个月开工。”
.jpg)
截至2024年年底,国富皮革已从入驻时的单一生产线,发展为拥有9项技术专利、总资产2.73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完成总产值 6.4亿元,上缴税收1000万元,成功跻身省级皮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核心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链主”。
科技赋能破茧成蝶
绿色工艺重塑产业内核
“以前皮革加工总绕不开‘污染’难题,现在我们的牦牛皮脱毛工艺完全不用硫化碱和石灰,废水 COD 排放降低 40%以上。”在国富皮革的清洁化生产车间,技术总监吴育彪指着运转的生产线向记者介绍。这一突破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皮革关键酶制剂与生物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的落地,该项目由国富皮革联合四川大学彭必雨教授团队、白银普瑞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完成,2024年底在企业实现规模化应用。
.jpg)
“‘十四五’期间,我们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每年拿出不低于营收 3%的资金投入研发。”李富安告诉记者,企业已与甘肃轻工研究院、甘肃省皮革塑料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组建了20人的研发团队,重点攻关绿色鞣制技术。在研发车间,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新型无铬植鞣剂,“这种制剂生产的皮革不含重金属,主要用于高端箱包和汽车内饰,售价比普通皮革高 20%,去年仅这类产品就创收 1.2亿元。”
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更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024年,国富皮革研发的环保无铬植鞣系列产品入选甘肃省第五届“创新杯”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奖,产品订单从广州、温州等传统市场延伸至中亚地区。“以前是我们找客户,现在客户主动找上门。”销售经理马晓东展示着订单系统,“今年一季度已经接到8000万元订单,其中 30%是新开发的海外客户。”
.jpg)
扩产延链集群共生
龙头带动形成产业合力
2024年11月,国富皮革二期项目正式投产,新建成的 6000平方米车间里,引进的羊皮鞣制自动化控制系统正全速运转。
“这条生产线可年处理羊皮1200万标张,加上同步投产的喷涂生产线,预计每年新增产值超2亿元,上缴税收400多万元。”李富安站在崭新的仓库前介绍,二期项目还配套建设了成品革和蓝皮仓库,“以前原料和成品存储分散,现在实现‘一站式’管理,物流效率提升 50%。”
.jpg)
扩产带来的不仅是产能增长,更是就业岗位的扩容。在二期生产线工作的马小芳是广河县祁家集镇人,2024年底通过企业招聘会入职,如今每月能拿到 4800元工资。“以前在外地打工,照顾不了老人孩子,现在家门口的企业就挺好,技术熟练后工资还能涨。”像马小芳这样的员工,二期项目共吸纳了 60余人,加上原有员工,国富皮革已带动 280多人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达 35%。
“链主”企业的壮大,正带动整个产业集群“抱团发展”。
在广河经济开发区,围绕国富皮革已聚集了23家上下游企业:广源隆生物科技公司利用皮革废料生产食用明胶;君盛皮革依托国富的原料供应,实现蓝湿革自营出口巴基斯坦,开创全省皮革产品自营出口先河。君盛皮革总经理表示,“我们与国富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他们提供的半成品革质量稳定,让我们能放心拓展海外市场。”
.jpg)
产业集群的崛起,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
“十四五”期间,广河县实施工业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程,处理能力提升至每日1万吨,确保皮革企业达标排放;加工制造包装产业园即将全面投入使用,标准化厂房正面向箱包、服饰等下游企业招商。
“目前开发区入驻皮革毛纺相关企业24家,年产值达11亿元,形成了从原皮加工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省八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广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马如华告诉记者。
绿色转型放眼未来
剑指“西北皮革之都”
“皮革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环保是底线,更是生命线。”在广河县工业污水处理厂,广河经济开发区党群工作部部长马占林指着实时监测屏幕介绍,“处理后的水质 COD 浓度稳定在50毫克/升以下,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这些清水将用于园区绿化和道路冲洗,实现循环利用。”这座污水处理厂,正是广河县破解“皮革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关键举措。
.jpg)
作为省级节水型企业,国富皮革在环保投入上从不吝啬。“我们累计投入 40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实现鞣制废水 100%回收处理。”李富安带领记者参观企业的中水回用车间,“处理后的废水用于设备冷却和车间清洗,每年可节约用水 30万吨,减少水费支出近 200万元,实现了环保与效益双赢。”
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广河县正谋划着更宏大的蓝图。
2024年,广河县与“牛皮革之都”河北无极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皮革产业科技与创新平台;承办皮革协会制革专委会年会,吸引全国 200余家企业参会;组织企业参加上海国际皮革展,“广河皮革”的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我们的目标是到 2035年形成百亿级皮革产业集群,打造‘西北皮革之都’。”马如华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引进箱包、鞋服、汽车内饰等下游企业,推动产业从“半成品加工”向终端产品制造”升级。
对于未来,李富安信心满满:“我们计划三年内再投入 2亿元建设三期项目,重点研发汽车坐垫革和高端家具革,同时拓展跨境电商渠道,让‘广河造’皮革走向更多国家。”
皮革兴业
书写工业强县新篇章
从2018年的落地生根,到 2024年的枝繁叶茂;从单一的生皮加工,到全链条的绿色发展;从县域企业,到西北龙头,国富皮革的成长轨迹,正是广河县“十四五”皮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这里,政策的精准扶持筑牢了发展根基,科技的创新驱动激活了内生动力,集群的协同发展凝聚了强大合力,绿色的发展理念守护了生态底线。

如今的广河,皮革产业已从“小众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从“传统加工”迈向“新质生产力”,不仅为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更让“工业主导型”战略落地生根。
随着“十四五”收官临近,这座齐家故里正以皮革产业为笔,以创新实干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更加精彩的篇章,向着“西北皮革之都”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