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跌的阿迪达斯在新发布的2024年报中,数据取得全面大回春
年营收34.5亿欧元,同比增长近10%,一路狂跌的阿迪达斯在新发布的2024年报中,数据取得全面“大回春”。但阿迪真的还能回到从前吗?
作为曾经的流量王者,2021年之前的阿迪可谓顺风顺水顺财神。不仅NMD鞋款引爆运动圈,小白鞋Stan Smith席卷时尚界,新出的椰子鞋更是成了时尚达人争相追捧的热门单品。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只要穿着阿迪进球场,队友的喂球量都跟着蹭蹭涨。
但后来的阿迪日子过得并不舒坦,风评更是一落千丈。不仅业绩连续8个季度下滑,市场占有率在李宁、安踏的“贴身肉搏”之下,更是从20%腰斩到9.7%。从曾经的流量王者到如今的门可罗雀,阿迪究竟做错了什么?
1949年,49岁的阿道夫为了和哥哥分家,在德国创立了阿迪达斯。由于阿迪在生产过程中对运动员充分尊重,其知名度随着各国对体育的关注和重视迅速响彻全球。不过,这份荣耀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阿迪不仅迎来了耐克这个后起之秀,还让自己深陷品牌危机之中。
为了破局,阿迪将视线放到了正在改革开放的,并在1997年进入市场。不过说句题外话,阿迪进入后,第一要感谢的还得是老对手耐克——得益于耐克在近20年的深耕,阿迪人还未到,就已在国内打响了名声。所以一进入国人视野,阿迪就迅速受到一众年轻人的疯狂追捧。
在市场尝到甜头后,阿迪开始了疯狂的代工之路。据统计,早期的阿迪在有超300家代工厂,是名副其实的“铺天之王”。
不过,阿迪真正破圈是在2008年。那年用奥运会给全世界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阿迪公司抓住契机,不惜一切代价拿到了奥运会赞助商的身份。在这届奥运会上,阿迪不仅疯狂展示产品,还将自己与奥运会的标签深度绑定。
不出所料,奥运会之后,阿迪在市场开始了持续性狂飙:不仅打开了三四线城市的空白市场,2015年盈利达到24.7亿欧元,还在当年成功解锁“开店9000家”的成就,市场份额直接从第四升至第二。
这份“破天的富贵”让阿迪成了市场的新宠儿,当时人们只要说到购买运动类产品,绝对会第一时间想到阿迪。虽然这时的阿迪还是“千年老二”,但无论是早期的贝壳头,还是后来的椰子,只要阿迪发布新品,门店外就会立马排起长龙。
本来阿迪如果能稳步发展,未来或许真能实现弯道超车,但后来的阿迪不知道是飘了还是犯了迷糊——2021年3月,为了迎合西方的政治立场,阿迪在红线上疯狂蹦迪,公然抵制新疆棉。
阿迪万万没想到,这种在西方能随意摇摆的立场问题,在却成了史诗级翻车大戏:一个月内销售额暴跌78%,被官媒点名批评“吃饭砸锅”,明星解约的通知更是接连不断。
一开始阿迪还想着冷处理,以为互联网没有记忆,却没料到接下来的8个季度,业绩下滑的势头不仅没止住,还遭到了李宁、安踏等一众国产品牌的“贴身肉搏”。仅2022年,阿迪的市场占有率就直接腰斩,只剩下9.7%。
面对最大海外市场的“熊熊烈火”,阿迪为了挽回败局,紧急启动“在爱,为”的急救方案:企业层面,不仅任命首位籍掌舵人肖家乐,甚至把内部会议语言从英文换成了中文;产品方面,阿迪也不再维持之前的傲慢和高冷,上海设计中心紧急扩编百人团队,让设计的产品占比从10%飙升至50%,就连以前说是“企业文化”的供应链,也被要求提速至24小时出样品;门店方面,阿迪更是把“讨好”展现到极致,新中式服饰迭代出牛仔版本,香蕉扭扭裤、机甲鞋连环出击,甚至连定制区都改名成了“熊猫定制区”。
但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依旧挽回不了顾客那颗破碎的心。不少网友看着日益“本土化”的阿迪,纷纷吐槽:“三条纹缝上了文化马甲,骨子里还是傲慢的西装。”
今年3月,阿迪公布了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阿迪全球营收达到236.83亿欧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其中大中华区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0%至34.6亿欧元,重回双位数增长。
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很多人都开始担心“互联网没有记忆了”?不过先别急,因为这份年报里藏的“水”深得很,就算姚明来了,也得喝两口才能出去。
我们先看数据:虽然双位数增长看着唬人,但34.6亿欧元的营收,先不说能不能跟巅峰期比,就算在新疆棉事件发生的2021财年,阿迪在大中华区一路狂跌后的总营收都还有46亿欧元;去年这34.59亿欧元,也就跟2016、2017年的水平差不多。所以只看这个数据就说阿迪要腾飞了,估计鲁迅先生都得爬起来,连夜再写一篇《阿迪的精神胜利法》。
再看数据背后的本质:这次阿迪财报全线大涨,有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是库存回到了健康状态。为啥要提这个背景?因为库存量对品牌的营收和净利润有直接影响——如果没有那么多库存,品牌就不会疯狂打折刺激市场。
这样一来,即便客群减少,只要能稳住忠实用户,营收和利润也能实现增长。举个例子,阿迪之前卖五双鞋,因为打折利润只能赚100块;现在卖两双不打折的,就能净赚600块。
所以营收和利润增长,并不意味着客流量也在涨,只要维持好忠实用户,并给摇摆人群“疯狂送福利”,这样的年报其实谁都能做到,并不代表人们已经淡忘了阿迪曾经的“坟头蹦迪”。
回看阿迪的生死浮沉,其实是“成也标签,败也标签”:它懂得用奥运、国潮、名人效应给自己层层加码,却没真正敬畏中华文化;它擅长捕捉运动场景,也懂得抓住时代机遇,却轻视了消费者对祖国的情感记忆。
三叶草若真想回归,或许该琢磨的不是怎么表现、怎么演戏,而是真正理解和重视消费者。毕竟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以前那种靠改个名字、请个代言人就能糊弄过去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