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购物高峰将至 商场未能“明码标价”
【鞋网-消费市场】即将到来的五一节,商家又迎来了购物高峰。本市各大商场看上这“小长假”购物潮,纷纷擂起战鼓,上演各种优惠促销活动,为临近的节日“热身”。各种名目的买赠、返券活动一波接着一波,吸引消费者。走进各大商场,满眼都是显著的促销标语和标牌如“满99减40”等,而商品的真实价格却难觅踪影。商场内几乎看不到“明码标价”的商品。商场如此轰轰烈烈的活动过后,商品价格到底有多少水分?消费者如坠云里雾里,很难搞清楚。
日前本报接到刘女士反映:“日前我在滨江道一大型商场购物,看到商场举行让利幅度很大的打折活动,就挑选了一双心仪的女鞋,当时售货员向我介绍,说我买这双鞋正好赶上‘历史最低价’的时候,由于该鞋为新品上市,从未打过折,今天商场搞活动,可以打到8折,原价700多元的鞋打完折就500多元。看到售货员如此‘热情’,我就购买了一双。购物后,我将自己的‘购物战绩’发到自己的微博上,一位朋友看过后也非常喜欢这双鞋,她也去该商场该品牌专柜购买相同鞋子,谁知这个朋友是‘砍价高手’,一番砍价后居然相同的鞋子拿到6折,购买价格只有400多元,比我的‘历史最低价’还低100多元。商场售卖的商品由于不标明实际销售价格,售卖商品的价格到底多少,怎么全凭售货员自己定呢?如此大型商城也能‘讨价还价’?不由得让我质疑商场商品售价的‘水分’太大。”
近日记者走访滨江道、西南角、东马路等商场集中区域,发现很多商场对于服装、鞋类等商品都没有进行明码标价。记者在滨江道一家大型商场看到,销售的服装类商品都没有价签。记者在一女装专柜找到售货员咨询一款服装价格,售货员立即拿出计算器,一阵按键后告知记者,打折后389元。至于原价是多少?售货员随口一说,却令记者更加“计算不清”。
记者拿到一款商品,翻看半天,在一个标牌上得用“放大镜”才能看出一组数字。在服装的标牌上看到上面标注有商品品名、面料成分、生产厂家以及建议零售价等信息,记者向售货员继续咨询:“这款衣服还不错,但价格是不是太高了?”该售货员向记者表示:“您看的那是商品的‘原价’,现在商场搞活动,可以打折。全场商品均有不同折扣,您挑中意了,我再帮您查询实际折后价格。”记者在该商场服装区域转了一圈,咨询多家专柜,都被告知标牌上显示价格是商品“原价”,但现在商场搞活动,几乎所有品牌最终售价都会在“标牌价格”的基础上打到不同折扣销售。至于能打多少折扣,只有售货员说了算。所以不同的顾客能拿到不同的折扣。
记者在商场的鞋类销售区域同样发现不少问题,在一家商场的百丽专柜,记者看到专柜内有多层货架摆列各种款式鞋品,而货架上只树立着一个价签,价签只简单标明“百丽鞋×××元×××元”,价格标明几十元至几百元区间,并未标明每双鞋的实际售卖价格,也查不到鞋的原价。记者询问售货员一款鞋子的售卖价格,售货员表示:“您挑选好了,我再帮您查询鞋子打完折的最终价格。”
人们进入超市购物,每件商品都会标明价格,消费者选购“心明眼亮”。然而一些大型商场,对于价签管理意识却很淡薄,价签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似乎故意要跟顾客“躲猫猫”,为的就是让顾客摸不着头脑。现在商场多采取专柜制,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专柜,每个专柜都有专职的售货员管理商品,可见,做好“价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没有价签的约束,似乎商品最终售价也会“弹性十足”。呼吁商场加强自身诚信经营,自觉遵守《价格法》的同时,价格监管部门也要履行自身职责,加大价格检查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