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求职时如何问薪酬
当我们要到一些公司或企业求职时,工资、福利、待遇是和求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和必不可少的。货比三家是做买卖的基本原则,人才择业,实际上就是推销自己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买卖,应当货比三家,从而找到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发展机会。但是,目前有一种说法,即在择业的过程中,最好不要问自己的薪酬,否则可能引起招聘者的反感,甚至有的人事经理更加绝对地说,如果应聘者主动问薪酬,我肯定让他走人。
于是这就给应聘者出了一道难题:主动问吧,怕被人看成斤斤计较,弄得不好还要得罪招聘者;“打闷包”吧,心又不甘,况且万一“开包”开出个低得自己难以接受的价,岂不是自己给自己吃药。
依笔者之见,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该不该问薪酬。而在于你问的这个问题要把握好三个W:when、where和why。以下四种情况对应聘者来说大概碰到的机会会多些,在此特作些介绍:
1、在人才交流会上,当你递交应聘资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问一声:这个岗位的收入大约是多少?由于交流会人多嘴杂,招聘者忙得焦头烂额,很可能在不经意中露出***。如果他不愿回答甚至有反感,由于此时乱哄哄的,他也不大可能耿耿于怀记住你的名字,再“秋后算帐”。
2、面试时,在谈到你的工作经历时,招聘者往往会问你现在的收入情况。你可以在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后,反问一句:这个标准与贵公司的相比如何?招聘者不会回答准确数字,但是因为有了参照物,他的回答也许会含蓄些。比如,“不会低于过去的收入”或“目前我们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但差距不会很大”之类。通过这些回答,你可以推算出新岗位的大致薪酬水平。即使对方不作正面回答,或对这个问题是“承前启后”后,所以也无法过分怪罪于你。
3、还会有一些招聘单位在面试时会主动问:你期望的薪酬标准大约是多少?此时,你可以以退为进提出反问:我愿意接受贵公司的薪酬标准,不知按规定这个岗位的薪酬标准是多少?这样,你不但没有露出自己的底,反而可能摸清了对方的底。如果你对对方的标准满意的话,那么双方可能一拍即合。
4、其实,要打听应聘岗位的薪酬,不但可以直接从招聘者口中问到,你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关系间接打听到你应聘企业或公司、应聘岗位的大致薪酬水平。要提醒的是,根据一般心理,从间接打听到的数字往往会比实际水平低,因此,如果你对打听到的数字能接受的话,那么,你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表现自己了
求职宝典:
一忌缺乏自信
最明显的就是问“你们要几个?”对用人单位来讲,招一个是招,招十个也是招。问题不在于招几个,而是你有没有这百分之一或十分之一或独一无二的实力和竞争力。“你们要不要女的?”这样询问的女性,首先给自己打了“折扣”,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面对已露怯意的女性,用人单位刚好“顺水推舟”,予以回绝。
二忌急问待遇
“你们的待遇怎么样?”“你们管吃住吗?电话费、车费报不报销?”有些应聘者一见面就急着问这些,不但让对方反感,而且会让对方产生“工作还没干就先提条件,何况我还没说要你呢”这样不好的想法。谈论报酬待遇是你的权利,这无可厚非,关键要看准时机。一般在双方已有初步聘用意向时,再委婉地提出来。
三忌不合逻辑
面试的考官问:“请你告诉我你的一次失败的经历。”答曰:“我想不起我曾经失败过。”如果这样说,在逻辑上讲不通。又如考官问:“你有何优缺点?”答曰:“我可以胜任一切工作。”这也不符合实际。
四忌报有熟人
面试中急于套近乎,不顾场合地说“我认识你们单位的某某”、“我和某某是同学,关系很不错”等等。这种话主考官听了会反感。如果你说的那个人是他的顶头上司,主考官会觉得你在以势压人;如果主考官与你所说的那个人关系不怎么好,甚至有矛盾,那么你这样引出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自我遭殃。
五忌超出范围
例如面试快要结束时,主考官问求职者:“请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这位求职者欠了欠身子问道:“请问你们公司的规模有多大?中外方的比例各是多少?请问你们董事会成员里中外方各有几位?你们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求职者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求职者应当提问的范围,使主考官产生了厌烦。主考官甚至会想:哪有这么多的问题?你是来求职的呢还是来调查情况的呢?
六忌不当反问
例如主考官问:“关于工资,你的期望值是多少?”应聘者反问:“你们打算出多少?”
这样的反问就很不礼貌,好像是在谈判,很容易引起主考官的不快和敌视。
-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我对你非常不满
- 下一篇:去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