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培养吃香的“灰领”人
今天(5日)是上海电机学院55周年校庆的日子,近2000名历届校友重回母校。记者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活跃在各行各业的“灰领”。培养吃香的“灰领”人才,上海电机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独辟蹊径。
毕业生会动脑更会动手
1982年从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中专毕业的金德华,如今已成为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一名拿年薪的高级“灰领”,同时拥有“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职称,还是2006年的全国技术能手。他曾先后独立完成“波形板生产线改造”、“二号线弯管机改造”、“四米卷板机改造”等多项国内外重大设备改造攻关项目。
郭凯,2002从上海机电工业学校大专毕业,如今是瑞士一家电梯公司亚太研发部的技术主管。年仅25岁的他工作不过5年,就完成了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到技术主管的“三级跳”,现在是team中资格最老的一员。
徐亮,上海航天设备厂的技术人员,去年刚刚从上海电机学院毕业,是学校的首届本科生,每一次火箭成功升天、导弹精确击中目标,他都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如今,当不少高校毕业生在争相谋求“白领”职位的时候,上海电机学院的毕业生却有着浓浓的“灰领”的情结。55年来,学校培养的7万多名毕业生中,许多人在技术岗位上绽放光芒。
“我在学校时专业是数控技术与机械设计,现在做的是机械结构设计。我在学校学的所有东西都在这里用上了,而且,与公司其他员工相比,我的动手能力明显地具有优势,这也得益于我们学校的培养方式。”郭凯说。
55年走上技术本科之路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上海电机学院半个多世纪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上海电机学院的校史陈列馆,一件件珍贵的史料诠释了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的渊源和内涵。
自1953年建校起,电机学院的前身上海电机制造学校,就非常注重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曾购买零件,自制设备,为学生创造生产实践的机会。195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亲临学校视察,充分肯定学校“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的办学模式。
上世纪60年代,学校创立了全国知名的“蔡德泰教学法”,创建了集教室、实验室、资料室和修理工场于一体的“电机维修讲习室”,实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
改革开放后,学校经历了中专、大专、三校合并、升为本科等发展阶段,但电机学院始终不忘“本”,定位于举办“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
“上海目前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和新型产业迅速发展,客观上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作为地方高校,发展专科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符合上海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学校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夏建国说。
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
电机学院学生“吃香”的背后,是学校常年重视技术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结果。
学校于2008年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高校与企业之间共建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特色课程、教学场所等新型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并为他们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与上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阿尔斯通公司联合办班,为企业定向培养目前紧缺的风电设备调试人才和轨道交通人才。
实践教学是学校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教师科研团队开始“招募”本科生加盟,师生共同跑企业、做研究;一些技术专业课程每一章节后都设计有与企业实践密切结合的科研讨论课;学校还邀请技术专家走进课堂,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生产一线。这些都是学校毕业生工作后“上手快”的秘诀。
此外,学校还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原则,规划学科专业体系。三年来,学校搭准社会脉搏,共申报成功20个本科新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