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出的鞋业转移范本
我们现在做的,正是为三五年后的升级打下基础。其实升级并不能解决目前的困难,因为升级意味着很大的投资。
———华坚鞋业董事长张华荣
珠三角制造业,正值存亡之秋。一将功成万骨枯,也许最能形象描绘当今的乱世景象。
变则通,通则久。我们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奉上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真实案例。
在传统制造行业中,华坚鞋业成为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探路者。白手起家,三起三落,华坚如何闯出一条生路?
与鞋结缘受骗仍不悔
“中外合资”这块金字招牌似乎并不好用。“叶坚庭骗了我们。没有下一分钱,也没有给一份订单。”张华荣一人苦撑了两年,亏得一塌糊涂。
年产中高档女鞋1800万双,员工超过2万人,年产值近4亿美元。张华荣不愧“女鞋教父”的美名。在东莞厚街、广东江门、江西赣州、河南项城,甚至远至越南,你都能看到“华坚集团”的字样。
没有人天生就是企业家。
25岁那年,张华荣靠贩卖菜子赚了几百元。拿着这些钱,他到浙江批发鞋子回江西卖,又赚了不少。从此,张华荣与鞋结下了不解的缘分。爱动脑筋的张华荣很快萌生了“自己做鞋”的念头。在浙江做了一年学徒后,他跟家人凑了4000元,在家乡办了第一家鞋厂———南昌县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厂。“买了3台缝纫机,雇了8个人,一天做十几到二十双‘北京布鞋’。”几经更名与搬迁,“青春鞋帽厂”迅速成长起来。1992年,张华荣已经拥有员工200多人,资本超过100万。
鞋业界不断蹿升的张华荣引起了外资的目光。一个名叫叶坚庭的台商找到他,想跟他搞中外合资。那个年代,“中外合资”四个字就是块金字招牌。飞来良机岂能放过?张华荣从叶坚庭手中买了很多机器,工人增加到560人,厂房扩大到5000平方米,并从两人名字中各撷一字,于是有了今天的“华坚”。
但“中外合资”这块金字招牌似乎并不好用。“叶坚庭骗了我们。没有下一分钱,也没有给一份订单。”张华荣一人苦撑了两年,亏得一塌糊涂。他回忆道,那时每天都熬在工厂里。每接一单,都在质量、价格和交货时间上严格把关,渐渐赢回一些生意。
1996年5月,历经起落的张华荣南下东莞。砸了100万盘下厚街一家濒临倒闭的鞋厂,成立了今天的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当时东莞鞋业已渐成气候,且台商林立。但张华荣铁了心,要分得一杯羹。
一根“稻草”成就教父
张华荣很快负债累累,一度感觉“过不下去”,甚至想过花点钱逃到俄罗斯。
张华荣此番下东莞,不啻只身闯虎穴。
当时,东莞制鞋业几乎为台商把持。运动鞋有裕元、绿洲等,女鞋有兴昂等,厚街更是台商的天下。要想打破现有的格局,远没有想象的容易。
加之张华荣以前做的是布鞋,但盘下的工厂却是生产女鞋的。没有管理人才,摸索不出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没有稳定的订单,张华荣很快负债累累,一度感觉“过不下去”,甚至想过花点钱逃到俄罗斯。
内忧外患,逼出张华荣商路上的重要转折———不要忽视“危”中隐藏的“机”。
当制造环节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国外品牌商犯了难。当他们晃着手中的商标,试图让台商用最低的价格做出最好的产品时,台商们团结一致拒绝接受。国外品牌商们觉得台商“不听话了”,想要培植新的势力来牵制台商。
他们看中了工厂濒临倒闭的张华荣。原因有二:第一,张华荣已经彻底丧失了跟他们要价的能力;第二,张华荣的鞋子做得还不错。
张华荣终于盼到了“幸运稻草”。巴西一家国际知名的鞋业品牌商在遭到台商拒绝后,将一张30多万双的订单转给了他。
价格上,张华荣几乎是在做苦力。“这家品牌商的支持在经济上没有解决问题,但在形象上解决了。一听说是他们给我们订单,所有的供应商都支持我们,因为觉得我们有未来。”
已经三次跌入谷底的张华荣,不愿意再丧失机遇。他坚持在价格最低的情况下做质量最好的鞋子。这正迎合了国外品牌商的口味。
张华荣从此顺风顺水,订单源源不断。到1999年,华坚在东莞鞋业界已经颇有名气。到2002年,已先后创建四家制鞋厂、一家PU大底厂、一家鞋材厂。
正是那根“稻草”,成就了一代教父之名。
转移:赣州还是越南?
那时还没有“民工荒”,没有原材料大涨价,没有土地和水电紧缺,没有外需低迷,张华荣难道就能洞察先机?
2002年1月,张华荣似乎不经意间成了“产业转移”先锋。他在江西老家投巨资兴建了赣州华坚国际鞋城,作为中低档鞋的主要生产基地,东莞的工厂则生产高档鞋。
没有“民工荒”,没有原材料大涨价,没有土地和水电紧缺,没有外需低迷,张华荣难道就能洞察先机?
张华荣自己揭开谜底:那年春节火车票紧张,厂里滞留了大量工人。张华荣留在厂里,陪工人们过了一个春节。但这并不能弥合工人们对家的思念。一时间工厂四处弥漫着不满的情绪。过完年开工时,许多工人又因为买不到火车票而迟到,影响了原来的生产安排。
这个春节让张华荣伤透脑筋。“如果把厂办到工人的家门口,不要这么辛苦就好了。”于是他产生了到内地投资的想法。
如此看来,张华荣在“产业转移”上只是不经意地撞了个大运。张华荣也说,当时根本没有转型之类的概念,只是想去做投资。若干年后回头来看,这居然成就了鞋业史上难得一见的成功范本!
正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单纯的运气也不能解释张华荣后来的成功。
有了转移生产基地的想法后,张华荣先回了一趟南昌老家,又去了安徽阜阳,都没有选到合适的地方。几经周转,他来到江西赣州,恰值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热情高涨。“谁没有做好招商引资,谁就会成为赣州发展史上的罪人!”伴随着这句口号,赣州出台了几十项优惠措施,这使得张华荣下定了投资的决心。
张华荣没敢孤注一掷,开始时只搬去一条生产线,招了300多名工人做。后来,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投资达3亿多元,直到建起华坚国际鞋城。到如今,生产线已扩大到18条,员工1万人左右。
为什么选择赣州?张华荣首先强调赣州的交通位置。赣州离东莞只有400多公里。晚上8点在赣州装车,第二天一早就能到东莞。“当时我们算从赣州到东莞的运费,每双鞋要多3毛2分,但水电费一下来就可以抵掉了。”
另外,赣州劳动力价格要比东莞低10%,相当于整个成本低了1.5%-2%.加之当地盛行客家文化,员工安土重迁,非常稳定。
赣州的投资,让华坚的整体成本大幅下降。几年前,很多人都说张华荣“是个疯子,做事情乱来”。现在,他可以用事实为自己辩护了。
然而,同样是产业转移,赣州奇迹没能在越南重演。
2004年,张华荣投资兴建了越南华坚鞋业。但2条生产线过去后,再也没有扩大规模。张华荣说,越南工人工资是内地的60%-70%.但因为产业配套很不完善,甚至一枚针都要从东莞运过去,还有加班时间的问题、政府廉洁度的问题,那边一直赚不了钱。“如果不是客人需要,我们就把它撤掉。”
究其原因,张华荣认为在于产业配套问题。“我们过去后,采购仍在东莞,没有配套企业跟着过去。我们完全是靠着自己慢慢完善产业链条的,这一点一般企业就做不到。”张华荣认为,华坚的成功不仅在于转移本身,还在于可以完全依靠自己来完善产业配套。
自创品牌还是借船出海?
还是在玩他的鞋子,不同的是,张华荣的脚已经跨出制造业。他所做的,正是“为第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一个标本。
如果说华坚在产业转移上是撞了大运,那么在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方面,华坚完全是出于自觉。
张华荣并不甘于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是酝酿着一场新的革命。2001年,他斥巨资在东莞总部设立了研发中心。单独一座大楼里,2000多名员工从事着研发工作。此外,他还从意大利、巴西、西班牙等国家聘请了近30名专业设计师。
有了自主研发,张华荣很自然地又前进了一步。这就是自主品牌。张华荣和影星成龙合作引进了品牌“成龙”,又从国外引进了“阿兰·德隆”,还收购了国内知名女鞋品牌“卡佛儿”,更独创了COLCO.能想到的花样,张华荣都尝试了。
但收效如何呢?“在这过程中,我们投入了将近5000万。但效益不是很好,现在我们有200多个店,整个还是在亏损。”张华荣承认这两年亏了不少钱,自创品牌显然没有理论上说的那么容易。
张华荣暂时不再开店了。他打算“借船出海”———跟一些好的服务品牌合作,为其制造设计好、质量好、交货快的鞋子,用3年时间帮助其成长,然后跟这些服务品牌互相参股,实行股份制上市。“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最强的是研发、制造、快速供货,我们用自己几十年的生产经验跟他们先进的商业运营合作,然后再进行股份合作,这就是一个共同利益组合。”
与此同时,张华荣准备斥资近10亿,在厚街建设一个“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这个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的鞋业基地,将会是东莞鞋业横空出世的一艘航空母舰。
这个总部基地,将设置“一院、二平台、十中心”软硬平台配套,涵盖了制鞋行业的整个链条。其中,“一院”是东莞国际鞋业研究院,“二平台”是世界鞋业发展论坛、鞋业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十中心”则是指国际鞋业贸易中心、国际成品鞋展示采购中心、国际皮革鞋材交易中心、国际鞋机五金配件交易中心、国际鞋业品牌孵化中心、国际鞋业研发设计中心、新材料新技术发布推广中心、国际鞋业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国际鞋业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和国际商务服务配套中心。
还是在玩他的鞋子,不同的是,张华荣的脚已经跨出制造业。他所做的,正是“为第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一个标本。
如同曾经尝试过的转移、自主研发、自主品牌一样,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也是张华荣一个大胆的转型尝试。张华荣能否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有待时间去证明。但至少,他的举动已经让人看到了东莞鞋业界第一次大整合的曙光。
张华荣发家路线
1993年,浙江,贩卖鞋子,结缘
1984年,江西,凑钱开“青春鞋帽厂”
1992年,江西,台湾人叶坚庭找上门,“中外合资”开厂,取名“华坚”
1996年,东莞,盘下倒闭的台资鞋厂,挂牌成立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
1997年,陷入谷底,负债累累。转机也同时出现。工厂濒临倒闭的张华荣成为国外品牌的合作对象。
2002年,张华荣先后创建了四家制鞋厂、一家PU大底厂、一家鞋材厂。
华坚启示录
“政府给政策,企业挖潜力”
外人眼里,张华荣一直“折腾”个不停。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既能够感受到这种“折腾”带来的好处,又深切体会到现实的危机。
“我们现在做的,正是为三五年后的升级打下基础。其实升级并不能解决目前的困难,因为升级意味着很大的投资。”正是因为6年前就开始转型,今天的华坚才能保持稳定。
尽管如此,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华坚在2007年下半年还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时刻,到今年又恢复到稳定阶段。与华坚一起承受这种苦难的,还有东莞上千家制鞋企业。
张华荣分析,近来制鞋行业的艰难生存,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东莞制鞋业以外销为主,美国市场占了60%左右。由于次贷危机拖垮了美国的消费力,订单比前两年下降了10%.第二,国内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从2006年底到现在增加了35%到40%.第三,人民币升值和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第四,政府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重视,让人觉得制造业没有未来,打击了企业家的信心。
按照张华荣的估计,一些新办的、没有资金积累、管理不完善、订单不稳定的工厂,今年将会比较困难。有一部分下半年甚至还会被迫关掉。
除了华坚鞋业这些年来走过的路可供借鉴之外,张华坚对众多患难之中的同行还有一些心里话要说:
“华坚最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认真地做鞋,没有做其他的。做多大、做多强,都是个长远的话题。最起码,你要有信心去经营。我之前也曾动摇过,但我坚持下来了,我坚定信念,要做百年企业。
“第二点,不要抱怨困难,要客观地面对事实,靠自己解决。在目前这种经济状况下,我认为解决方法就是政府给政策,企业挖潜力。我们通过内部挖潜力,已经提高2%-3%的利润。
“第三点,做企业要先会做人,以做好人的心态去做企业。华坚创办这么多年,我过去欠人家钱的时候也不跟人家扯皮,企业经营好的时候也不欺负别人,因为我以平常心去对待外界的一切。”
去赣州
◎标签:撞大运
动作:兴建赣州华坚国际鞋城,主要生产中低档鞋。
揭秘:位置好,离东莞只有400多公里;赣州劳动力价格比东莞低10%,成本低了1.5%-2%;员工稳定。
去越南
◎标签:一直赚不了钱
动作:投资兴建越南华坚鞋业。2条生产线过去,再没扩大规模。
揭秘:越南工人工资是大陆的60%-70%,产业配套很不完善。
做品牌
◎标签:亏本
动作:引进品牌“成龙”、“阿兰·德隆”,收购国内女鞋品牌“卡佛儿”,创立新牌子COLCO.
揭秘:投入将近5000万,效益不是很好,现在有200多个店,整个在亏损。
建总部基地
◎标签:高危动作
动作:斥资近10亿,在厚街规划建“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
期待:再创奇迹,他的举动让人看到东莞鞋业界第一次大整合的曙光。

- 千百度CBANNER舒适预警:穿它会“上瘾”
- 千百度CBANNER「嘭」一点,更松弛
- 千百度CBANNER和浪姐@李晟,开启乘风假日
- 千百度CBANNER“懒”得时髦
- 千百度CBANNER重返18岁的夏天
- 千百度CBANNER七夕,为爱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