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生存调查:福建晋江
今年,的鞋企步履维艰。广州的鞋企还没有从倒闭潮中走出来,“鞋都”晋江的鞋企也陷入了倒闭潮中。
为什么?
鞋,可能是国际市场上名声最响的产品,是全球最大的鞋类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我们一个国家的鞋产量占到了全球的63%,如果平均算下来,全世界每个人每年都能穿上一双产的鞋,可以说,要是离开了鞋,这个世界上恐怕有不少人会寸步难行。
然而,就从去年开始,鞋在海外市场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先是皮鞋出口出现了十几年来第一次下降,出口13亿双,同比下降6%,紧接着,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整个制鞋行业出口量又同比下降了5.3%。
如果说晋江是的鞋业之都,恐怕没什么人会表示反对。这个原本生产帆布鞋起家的城市,一夜之间转型为国内运动鞋的制造基地。这样迅捷、华丽的转身,即使耐克和阿迪达斯这样的跨国巨头都望而生畏。然而,今天的晋江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就像国内其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制鞋企业也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出口萎缩的重重压力下挣扎在生死线上。晋江鞋业的现状,用危机四伏这个成语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包装费上涨了30%至50%,鞋底涨了30%,技术工人工资提高了30%。”一边是人民币升值和不断上扬的原材料成本、工人工资,另一方面是银行的银根紧缩和民间借贷利息的提高,企业的资金链出现空前的窘况。
“几乎每周都有工厂倒闭,不是接不到订单,是不敢再接订单了。”日前,在晋江陈埭镇,记者了解到,在春节前后,有30年制鞋历史的晋江鞋企发生了第一轮倒闭潮,先后有上百家工厂关门停产,据行业人士分析,这种情况仍将继续,中小企业将被逐步淘汰。
“三角债也能害死人,欠的钱太多,外面的账也要不回来,许多企业就这么倒了。”有着两幢五层楼高厂房的施先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事鞋业生意,据他介绍,大多以家庭式作坊开始的陈埭企业之间一直有着三角债的关系,企业之间彼此拖欠货款。“高利贷是普遍的融资方式,一般都是几百万起互相拆借,在高额利息的压迫下,许多企业往往以资产抵债。”据了解,现在在陈埭镇的鞋企只及巅峰时期的一半左右,部分品牌企业开始外迁,更大部分是资金出现问题的企业变相破产。
在晋江陈埭镇商会,记者了解到,像这样在春节前后倒闭的中小型企业,在陈埭镇大约有20多家,根据晋江市官方统计资料,2008年一季度,全市712家制鞋企业纳税人中,有309家国税入库同比下滑或零入库,同比减收3277万元,下降了40%,丁荣华告诉记者,晋江的制鞋企业普遍反映,多种因素集中作用,企业走到了有史以来最难的关口。
晋江市商会副会长丁荣华:“包括美元的贬值,石油化工的涨价,工人工资的提高,有很多,银行的资金紧缩,这很多东西集中在一起,如果单纯是一个东西那还好办一点,现在集中在一起,所以就造成这些出口企业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时候去求生存,不是求发展了,好好的把企业怎么来整好渡过这个难关。”
福建晋江云集了安踏、361度、德尔惠、乔丹等一批运动鞋品牌,在制鞋成本急剧上升的时候,它们都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了内销,从国内消费者身上找市场,不过,国内制鞋企业大部分还是属于来料加工,这么多年,一直替台湾、香港地区以及韩国、欧美等海外客户做出口订单,客观上来说,这些企业习惯了低价竞争,一下都转身走品牌之路,远水解不了近渴,那它们靠什么才能度过眼下的难关?
走技术与环保之路
这几年晋江鞋企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尽管有人认为那都是些“花拳绣腿”,炒概念居多。但不可否认,一些龙头企业都力图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并体现差异化。
晋江企业的学习能力很强,从最早的“明星+广告”的“品牌流”,到现在的“技术流”、“资本流”都是如此。在一个龙头企业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下,似乎一夜之间,大家都意识到了科技是现在的市场上最大的卖点,意识到了上市能带来无尽的好处,于是乎,大家都在竭尽全力搞研发,全力以赴地筹备上市。
之所以称之为“流”,是因为已经开始形成一种趋势、并且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在生态环保方面,我们虽然也看到了一些“苗头”,但是这种苗头还不成气候,只有少数先知先觉的企业参与。就像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主席约翰·拉尔森先生强调的,企业在世界体育用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当在环保方面尽更大的义务,毕竟“人多力量大”。我们期待,在龙头企业率先发起“品牌流”、“技术流”过后,下一个便是“环保流”。
- 上一篇:鞋业“终端为王”背后的思考!
- 下一篇:关税重压下,仍有中国鞋服跨境电商逆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