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承接沿海鞋业产业转移
[镜头]
时间:3月11日到3月15日崇州市委书记范毅带着崇州的招商团,在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各大城市高密度高强度地穿梭。5天时间,单边行程3000多公里,接触数百家企业。14日,他们进入温州,举行“2008成都·崇州制鞋产业推介会”,惊动整个温州城,会场一下子来了200多家制鞋企业负责人,包括温州制鞋业龙头企业之一的巨一集团,当场签约10家,许多鞋厂老板纷纷表示要组团到崇州考察。
接着,直接负责招商的崇州市长助理何雨继续南下考察福建泉州、莆田和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
时间:3月20日范毅参加成都大洋创新制鞋产业孵化园奠基仪式,这个孵化园是专门为中小制鞋企业而建立的,筹备期间就吸引100多家制鞋及配套企业。此时,崇州整个制鞋企业规模达到300多家,而在去年年底,这个数字是218家。
谋动 一次东南沿海之行
崇州 从招商到选商
崇州此次大规模“主动出击”,缘于范毅与温州制鞋企业老板的一次交流。他们告诉范毅,受政策和市场因素影响,广东不少制鞋企业关闭或转型。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广东大约有近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企业或主动歇业或倒闭或外迁。除了制鞋业,遭遇困境的还有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范毅敏锐地察觉,“这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必须主动出击”。
外迁与承接,制造业的“东移西进”,在2008年明显加速。
承接产业转移,成都与东南沿海城市,因“一双鞋”联接得更加紧密。
“为了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市委、市政府决定在3月5日以前把所有大型会议全部开完。”春节过后,范毅感到强烈的紧迫感,沿海制鞋企业不断关闭的消息传来,他已明显感到“东鞋西移”的脚步声越来越急促。
制鞋业是成都市规划的九大产业集群之一。在范毅看来,崇州在承担武侯区“女鞋之都生产基地”功能之后,必须“眼睛朝外”,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主动承接沿海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2005年就具体从事招商工作的何雨,也明显感受到“东鞋西移”的加速。“以前,即使是一家很小很小的企业,我们主动上门磨破了嘴皮还是请不动。而现在,我们不是招商,是选商。”变化的主因还是整个制鞋业对成都的信心。“在东莞,我遇到一名来自西班牙的著名鞋类采购商,他非常热情地跑过来对我们说:的制鞋业以后就在成都!”
大势所趋,勤练内功做好服务,不怕“鞋”不来。但要“选”,也要走出去才能“选”到又好又快发展的项目。
按范毅的计划,崇州的主动出击,将“参加成都市今年在东部沿海举办的3—4次重大招商活动”。
崇州想要向东部发出这样的信息:我是“东鞋西移”的最佳承接地。
规划 一大产业转移之梦
成都 全国最大鞋业制造基地
谋定而后动的不只是崇州。
按《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成都市将在2015年成为全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国内制鞋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及检测中心、贸易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品牌展示中心、信息中介服务中心,形成年生产能力达5.5亿双,制鞋产业总规模1000亿元,带动成都及周边96万人就业的规模……
根据皮革协会的信息,目前全世界每年鞋业生产规模为160亿双,每百双鞋中有一双产自成都,成都年产皮鞋为1.6亿双,并以女鞋为主,年产量在1.4亿双,制鞋业从业人员近15万,年产值达150亿元。
产业基础和完善的规划,为成都承接“这双鞋”抢占制胜先机。武侯、崇州、金堂,各显身手。
武侯,提升设计、研发能力和品牌知名度。2006年武侯区得到“女鞋之都”称号,在区域品牌上具备优势。2007年,武侯区通过举办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开始与国际鞋业进行交流合作,着手实现品牌、渠道、研发等方面的提高。
崇州,在“东鞋”茫然之时,加快“请进来”步伐。到2010年,引进大中型制鞋及配套企业500户以上,年产皮鞋1.2亿双,工业产值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7万个;到2015年,达到产值400亿元。
金堂,打出“人才牌”。金堂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8万人,其中鞋业人才是这支“大军”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支。县委书记何立斌曾远赴深圳,请打工“打”成老板的金堂老乡们回乡办厂。目前,全县已有7000余人回乡创业,开办企业近300家,其中制鞋企业占一半以上。金堂规划,到2010年,入驻制鞋及配套企业300户以上,年产8000万双,产业总规模达到72亿元。建成较大规模的鞋业技工学校,年培训各等级技术工人1万人以上。
波动 一场人才回流之旅
惊喜 亲情激发激情
产业转移带来人才回流这一意想不到的惊喜,崇州感受到了。
在东莞,何雨与一家台资制鞋企业正在谈判,突然,台湾老板收到一条短信,马上笑呵呵地递给何雨看。原来,这家企业原生产部经理是四川人,前不久跳槽去了另一家工厂,当听说这家台资企业有意要到崇州发展后,主动请求回到这家企业并希望能派到崇州来发展。
“那位老板对这种现象很高兴,给他到崇州来投资增加了心理砝码。”何雨说,“东鞋西移”中将可能伴随着大量的人才回流现象发生。
跑熟了东南沿海制鞋企业的何雨,对沿海制鞋企业人力结构颇有认识,他说:大量早期出去在制鞋工厂打工的川籍工人,其中有1/3到1/4已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其中“星期六”鞋业的总经理就是广元人,这使得崇州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大打亲情牌”是其一个重要特征。
“这是一个好现象。劳务的回流,使劳动力成本减小,还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甚至创业激情。”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武元注意到这种产业转移下的人才流动现象,认为农村的空心化严重,“就地就业比远程就业好”。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府参事、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孙传敏,曾经提出过《关于在龙泉山以东的金堂县东南部设立成都市产业转移后备基地的建议》,劳动力是他关心的一大问题。金堂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当初设立工业集中发展区,当地劳动力“空心化”的局面,让“找人”居然成了工作重点。
产业转移,给劳动力回流创造了条件;劳动力回流,又促进产业转移进一步顺利深入。
一双鞋的产业转移,要让成都圆上两次梦:成为全国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和川籍制鞋人才回流的大本营。
链接
珠三角传统产业大洗牌
由于土地、劳动力、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同时随着人民币升值和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沿海地区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成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必须面对的问题。
据统计,广东省纺织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33个,2007年1—8月亏损面为22.05%;东莞玩具业成本上升60%,订单大量减少;虎门镇1400多家外商企业,近两三年来急剧下滑到800家。
据亚洲鞋业协会统计,广东鞋业企业中,除了部分倒闭外,目前有25%左右到东南亚,如在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有50%左右到内陆省份,还有25%左右的企业目前处于观望状态。
不过,由于产业不配套等原因,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转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而核心的技术研发和采购贸易依然留在广东。
四川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在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四川代表团关注度最高的内容之一。代表们建议,实施国家引导战略,成立国家级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协调领导机构,统筹产业布局,落实鼓励性政策,拟订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时间表,支持资本和人才向西部地区转移;同时,承接地要搭建好平台,以产业转移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档次。
据了解,目前绵阳市已将电子信息、家电等产业作为主要承接内容,该市将派出小分队前往珠三角、长三角进行深入考察。
- 上一篇:“世界鞋厂”以后在江西?
- 下一篇:关税重压下,仍有中国鞋服跨境电商逆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