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业巨人何树滋:吃下全球1/2订单
2007-05-20 11:45:32 来源:中华纺织网 中国鞋网 http://www.cnxz1.cn/
扛著负债出发,何树滋起步晚、走得慢,但他大方分享、不与客户争利,如今开创出百亿王国。
走访广东省中山市一个靠海偏僻小镇,一家名为欣錩鞋业的公司,占地二十万平方米的大工厂矗立眼前,全球有二分之一的工作鞋(固特异制鞋工法)来自这里,包括渥弗林(WOLVERINE)、哈雷机车、马汀大夫、CAT(Caterpillar)等品牌都在此生产。
欣錩只是金錩工业的一个工厂,总部设在台湾,在越南还有一个工厂,三个工厂员工总数两万人,一年生产一千二百万双工作鞋,合并营业额一百二十亿元。他的老板是金錩工业董事长何树滋。
时间回到二十三年前,国军英雄馆受奖的那一刻。他站在三胜制帽董事长戴胜通与西陵电子董事长吴思锺中间,一同接受「第六届青创楷模」的掌声。
二十三年后,尽管经营的事业已突破百亿营收,但在Google查找引擎寻找「何树滋」,只有十九项资料,知道何树滋的人少之又少。
去年十月十四日,宝成集团旗下香港上市的裕元工业投资五千八百万美元(约合新台币二十亿元)取得顺富控股(金錩转投资公司)45%的股权,宝成的大手笔引起各界关注。这时候,人们才问何树滋是谁?宝成为何拿出二十亿元投资他?
宝成集团的二十亿元唤起了这张老照片回忆,回头看何树滋。民国七十二年十二月九日,第六届青创楷模颁奖典礼,戴胜通、吴思锺与何树滋一起领奖,下了奖台,同届楷模吴思锺、戴胜通开始得意商场,何树滋却依然静默,他没有因为青创楷模的光环进而竞争产业公会与社团的领袖头衔,也没有积极上市柜。
这就是何树滋的个性,他的创业是从大笔负债与父亲中风开始,所以个性保守低调。
起步难:
扛下父亲留下的负债 造就日后不敢躁进贪大的商场性格
民国六十八年成立金錩,何树滋创业之路并没有同届楷模的顺遂,原来何树滋跟戴胜通一样,都拥有传统的家族事业。父亲何瑞钦自福州来到台湾,成立闽台公司,是台湾最老字号的手工缝鞋工厂。
但家族事业给何树滋的不是资产,反而是庞大的负债,让他必须从失败中创业。谈到这段往事,原本笑口常开的何树滋心情起了波动,他握住双手说:「一个不小心,就能毁了一个事业。」
那一年是六十一年八月,强烈台风「贺璞」来袭,让台北县三重的水淹上一楼。闽台把泡绵、牛皮与塑料材料全搬上二楼,工人点著蜡烛挤在堆满了物料的二楼睡觉,酣睡之后翻倒了蜡烛,点燃了塑料材料与泡绵,易燃材料让大火一发不可收拾。
打了电话却见不到消防车,何树滋一家人,包括父亲、母亲、大姊、姊夫、妹妹、弟弟以及他们夫妻俩,就站在大风雨之中,眼睁睁的瞧著整个工厂付之一炬,「脸上流的是泪水、还是雨水,任谁也分不清了,」何树滋说:「五个小时烧尽一切。」
天亮了,忙著在台风夜救灾的消防队终于来了,但火已熄灭了,何树滋面对的是一片残垣颓壁,这一场大火让何家负债一千万元,大姊的儿子在火场中丧生,何树滋的父亲因而中风瘫痪。那一年何树滋才二十六岁,却必须扛下负债与家业重担。
二十六岁,就要背著负债经商,起步艰辛,造就了何树滋日后的商场性格:不敢躁进贪大。因此,相较于其它商人,第一,他异常保守,深怕危机再度来临让他一无所有;第二,他感恩客户当年愿意让他逐年摊还一千万元负债,从此总先考虑客户利益,不跨入自创品牌,与客户竞争地盘。
整整七年,何树滋做鞋还债,民国六十八年还清后,何树滋重新创业成立金錩,大姊一系也另创公司。他父亲创立的闽台,分割成两个系统各自发展。
何树滋从事工作鞋制造,采用的是早在一八七二年由「橡胶之父」查理斯.固特异(Charles Goodyear)所发明的制鞋工法,这个产业技术成熟,市场稳定,被称为古老的制鞋方法。
三十年前,由于胶水黏贴制鞋法发明,黏贴法快速窜起成为主流,让工作鞋变成专业特殊的市场,市场封闭,规模有限。
扎根深:
保守布局大陆市场 当同业忙扩厂,他默默收购机器
民国七十二年,何树滋获得青创楷模时,他还只是小产业里的台湾最大业者之一,专门做军警用鞋。同一时间,在工作鞋领域能够跟何树滋相比的,是他的外甥——「第五届青创楷模」震湘工业董事长吴健钧。从这对甥舅的获奖时间,不难发现,何树滋事业第一次成功与掌声来得比自己外甥还晚。
但成功来得早、掌声大并不是好事,失败来得早、成功来得晚也未必是坏事。
民国七十七年,何树滋到大陆投资,跟吴思锺、吴健钧一样,这群青创楷模都意识到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十三亿人口释放的劳动力将会冲击全球市场,特别是高劳力产业首当其冲。
同一时间出发到大陆寻找春天,但收拾过父亲事业失败残局的何树滋,踏出每一步都非常保守,他落脚的第一个地点是中山市的小榄镇,工厂是租来的。
同一时间,吴健钧一口气盖两座厂、其弟吴健钰(凯欣董事长)盖一座,两兄弟的规模都远远超越舅舅租来的工厂,所以,全球工作鞋的品牌领导者渥弗林第一次释出大陆订单不是给何树滋,而是给吴家兄弟。就当时情境,两兄弟比舅舅更有机会从台湾第一的高峰,往更高峰的山头爬,成为世界级工厂。
外甥往高峰爬,何树滋不急著扩厂,也不急著抢订单,他的策略是打根基。他如一位老和尚缓缓布他的棋局,大陆市场是一个新局面,此时他运用「围棋十诀」中的一诀「入界宜缓」,当他的棋子在踏入新领域时,他知道缓慢、观察敌情的智能,不孤军深入。
他所在的产业,已经存在百年的工作鞋生产方法,连生产机器都有五十年历史,它间接形成一种进入障碍,这源自于:人才与机器稀少。「工作鞋是特殊领域,市场成长有限,所以机器不再生产、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少,熟悉工作鞋生产的人会成为稀有动物。」
渥弗林台湾区总经理林长豪说,工作鞋机器是坏一部少一部,一般鞋厂想建立试产生产线与训练员工变得非常困难。也就是说,拥有机器与人才的企业,就柯断技术能耐与门槛。
乐分享:
让员工入股与分红 每年提拔一成获利,汇集关键人才
一方面,何树滋从同业手中,把机器一部部收购进来。另一方面,他建立管理制度,稳住人才。
因为产业冷门,所以人才弃守,流到其它产业有其必然性。为此,仅有高中学历的何树滋,建立一套黑手产业少见的专业经理人入股与分红的奖酬制度。台大EMBA副教授黄崇兴分析,创业跟经营事业最大不同是,创业只是抓到机会乘势而起,企业是建立文化与管理制度。
欣錩的分红奖酬制度,最难的是,企业主要能体会:不独食的智能。也就是,赚钱,不要老想整碗端走。
何树滋把原本资本额五千万元的大陆欣錩增资到六千五百万元,由二十位核心台干自由认股,成为欣錩的股东。从此,主要干部的未来与欣錩的未来连结,有共同的愿景,共同分享欣錩的获利。
十八年前投资欣錩五十万元,最高每年分红高达68%,等于可以分到三十四万元股利。十八年下来总和超过五百万元,光是股利分红就赚了十倍。
此外,何树滋还订下员工与干部分红标准,提拨每年获利的10%,5%分配给生产线员工,5%分配给干部,让没有参与欣錩增资的员工也可以共享努力的成果。
他们的领域,每接一百元的订单,最后能赚的只有六到七元,获利率不高。即使如此,何树滋却愿意把赚到的钱拿出十分之一,分给员工。
不独食,关键人才汇集,让何树滋能扩大企业格局。
十八年来,金錩二十个干部只有一人离职创业,何树滋对干部说:「想为下一代创事业是人之常情,我们不仅不能反对,反而应该给予祝福!」何树滋不仅没有要求他退股,反而让他继续享受分红来资助创业资金,并且告诉那名干部,金錩随时欢迎他回来。最后这名干部从事周边事业并没有直接冲击金錩。
何树滋留住人心,建立了市场秩序,厚积日后市场规模变大的技术能力。即使宝成曾经跨入工作鞋领域,最后也因为技术开发不易而徒劳无功。
民国八十三年机会来临,美国推土机公司自创CAT品牌工作鞋,以复古风的方式让工作鞋成为流行鞋款,突然间全球市场把穿工作鞋当成是流行,这个小市场因为产品使用功能的改变而突然变大,包括马汀大夫等知名品牌也开始窜起。
不同个性的代工厂商人,面对机会,有迥然不同的因应,比何树滋规模大的两个外甥,因此企图心十足的切入获利率更大的品牌市场。
但,今年六月凯欣发生财务危机,原因之一便是犯了与客户为敌的大忌。他们从代工到自创「KS」品牌成功之后,看到以推土机为标志的CAT市场大好,就自创以坦克车为标志的品牌GAT;马汀大夫鞋流行,他就自创AE马汀。
何树滋摇头说:「做生意不能这样直接针对客人,很容易得罪人。」他的经商之道,是既不独食,也不抢食树敌。
不树敌:
专心代工角色 避开品牌市场,反赢得更多大厂订单
不躁进贪大的何树滋,专心蓄积自己成为全球最大代工厂的能耐。他不与客人抢利,升级技术,订单一张张流入。他的产能从六百万双开始激增,因为技术升级,开拓了高价订单,从高单价的马汀大夫鞋、到高技术难度的渥弗林、哈雷机车鞋订单都陆续涌向他。
这一刻起,何树滋从当年只接得下一双新台币三百元工作鞋的业者,跻身国际,开始一双做到新台币六、七百元,后来甚至有来自加拿大专门穿著爬高压电塔的绝缘鞋、专门穿来打猎不会让动物闻到气味的打猎鞋,一双工厂出货价要三百美元(约合新台币一万元)。
许多国际品牌业者,纷纷关闭他们的自营工厂,把订单丢给何树滋代工。民国八十八年,何树滋年产能突破千万双,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作鞋代工厂,一年使用牛皮一百万张,足足是台湾所有乳牛与肉牛总数的五倍。全球工作鞋领域中,只剩下最高阶的美国军方特种部队用鞋尚未让何树滋代工。
到了这一步,何树滋才开始在广东小镇坦洲,盖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工厂。 他走得慢、扎根深,造就了事业持续成功的基础。
只是过度保守,产能扩充不及,也产生了后遗症。联聚建设总经理江韦仑说:今年金錩产能完全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只好缩短运输时间、让鞋子坐飞机,追赶交货期。「鞋子坐飞机,等于一半鞋价都付运费了,根本无法赚钱,」江韦仑说,这就是何树滋做生意的思维,不看一时得失,先为客户想。
成为全球工作鞋代工厂龙头后,有人也纳闷,何树滋为何不跨入更大的主流市场——运动鞋领域?
「做鞋子就象是在舞台上唱戏,舞台很大、角色很多,有生、旦、净、末、丑,什么人该唱什么戏都有规定,只要把戏唱好,不管什么角色都有他的观众,」何树滋说,不要羡慕宝成是小生,观众最多,金錩的角色就是做好工作鞋,做好,客户自然就会来,市场也自然会大,千万不要搞混角色唱错戏,到时候连基本观众都跑了。何树滋清楚自己的角色,小心翼翼的打深他的那口井。
肯让权:将经营权交给宝成 抛弃家族企业思维,预约未来成功
在「不独食与不贪大」的思维下,他说:「金錩已经成功二十三年,如果宝成能够再带来二十年成功,我愿意把经营权交给宝成集团!」何树滋说。为何要让出经营权给宝成?这件事,在何家内部争论两年,最后何树滋仍然下定决心。
于是他连夜从广东中山飞回台湾的三重老家,跪在父亲灵前点了一炷香,他祈求父亲能够谅解,这个决定可能让未来何家无法完全掌握金錩,家族事业也可能因此中断。因为,他希望,金錩的明天能胜过今天。
在全球化时代,何树滋需要鞋业巨人的管理奥援。果不出其然,引入宝成合资新事业后,鞋业巨人就一针见血的点出他们目前员工分红不够细致,应该分厂分绩效来分配,避免大锅饭式的分红。
让出权力是创业者最难摆脱的迷咒,然而,六十岁的何树滋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走访广东省中山市一个靠海偏僻小镇,一家名为欣錩鞋业的公司,占地二十万平方米的大工厂矗立眼前,全球有二分之一的工作鞋(固特异制鞋工法)来自这里,包括渥弗林(WOLVERINE)、哈雷机车、马汀大夫、CAT(Caterpillar)等品牌都在此生产。
欣錩只是金錩工业的一个工厂,总部设在台湾,在越南还有一个工厂,三个工厂员工总数两万人,一年生产一千二百万双工作鞋,合并营业额一百二十亿元。他的老板是金錩工业董事长何树滋。
时间回到二十三年前,国军英雄馆受奖的那一刻。他站在三胜制帽董事长戴胜通与西陵电子董事长吴思锺中间,一同接受「第六届青创楷模」的掌声。
二十三年后,尽管经营的事业已突破百亿营收,但在Google查找引擎寻找「何树滋」,只有十九项资料,知道何树滋的人少之又少。
去年十月十四日,宝成集团旗下香港上市的裕元工业投资五千八百万美元(约合新台币二十亿元)取得顺富控股(金錩转投资公司)45%的股权,宝成的大手笔引起各界关注。这时候,人们才问何树滋是谁?宝成为何拿出二十亿元投资他?
宝成集团的二十亿元唤起了这张老照片回忆,回头看何树滋。民国七十二年十二月九日,第六届青创楷模颁奖典礼,戴胜通、吴思锺与何树滋一起领奖,下了奖台,同届楷模吴思锺、戴胜通开始得意商场,何树滋却依然静默,他没有因为青创楷模的光环进而竞争产业公会与社团的领袖头衔,也没有积极上市柜。
这就是何树滋的个性,他的创业是从大笔负债与父亲中风开始,所以个性保守低调。
起步难:
扛下父亲留下的负债 造就日后不敢躁进贪大的商场性格
民国六十八年成立金錩,何树滋创业之路并没有同届楷模的顺遂,原来何树滋跟戴胜通一样,都拥有传统的家族事业。父亲何瑞钦自福州来到台湾,成立闽台公司,是台湾最老字号的手工缝鞋工厂。
但家族事业给何树滋的不是资产,反而是庞大的负债,让他必须从失败中创业。谈到这段往事,原本笑口常开的何树滋心情起了波动,他握住双手说:「一个不小心,就能毁了一个事业。」
那一年是六十一年八月,强烈台风「贺璞」来袭,让台北县三重的水淹上一楼。闽台把泡绵、牛皮与塑料材料全搬上二楼,工人点著蜡烛挤在堆满了物料的二楼睡觉,酣睡之后翻倒了蜡烛,点燃了塑料材料与泡绵,易燃材料让大火一发不可收拾。
打了电话却见不到消防车,何树滋一家人,包括父亲、母亲、大姊、姊夫、妹妹、弟弟以及他们夫妻俩,就站在大风雨之中,眼睁睁的瞧著整个工厂付之一炬,「脸上流的是泪水、还是雨水,任谁也分不清了,」何树滋说:「五个小时烧尽一切。」
天亮了,忙著在台风夜救灾的消防队终于来了,但火已熄灭了,何树滋面对的是一片残垣颓壁,这一场大火让何家负债一千万元,大姊的儿子在火场中丧生,何树滋的父亲因而中风瘫痪。那一年何树滋才二十六岁,却必须扛下负债与家业重担。
二十六岁,就要背著负债经商,起步艰辛,造就了何树滋日后的商场性格:不敢躁进贪大。因此,相较于其它商人,第一,他异常保守,深怕危机再度来临让他一无所有;第二,他感恩客户当年愿意让他逐年摊还一千万元负债,从此总先考虑客户利益,不跨入自创品牌,与客户竞争地盘。
整整七年,何树滋做鞋还债,民国六十八年还清后,何树滋重新创业成立金錩,大姊一系也另创公司。他父亲创立的闽台,分割成两个系统各自发展。
何树滋从事工作鞋制造,采用的是早在一八七二年由「橡胶之父」查理斯.固特异(Charles Goodyear)所发明的制鞋工法,这个产业技术成熟,市场稳定,被称为古老的制鞋方法。
三十年前,由于胶水黏贴制鞋法发明,黏贴法快速窜起成为主流,让工作鞋变成专业特殊的市场,市场封闭,规模有限。
扎根深:
保守布局大陆市场 当同业忙扩厂,他默默收购机器
民国七十二年,何树滋获得青创楷模时,他还只是小产业里的台湾最大业者之一,专门做军警用鞋。同一时间,在工作鞋领域能够跟何树滋相比的,是他的外甥——「第五届青创楷模」震湘工业董事长吴健钧。从这对甥舅的获奖时间,不难发现,何树滋事业第一次成功与掌声来得比自己外甥还晚。
但成功来得早、掌声大并不是好事,失败来得早、成功来得晚也未必是坏事。
民国七十七年,何树滋到大陆投资,跟吴思锺、吴健钧一样,这群青创楷模都意识到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十三亿人口释放的劳动力将会冲击全球市场,特别是高劳力产业首当其冲。
同一时间出发到大陆寻找春天,但收拾过父亲事业失败残局的何树滋,踏出每一步都非常保守,他落脚的第一个地点是中山市的小榄镇,工厂是租来的。
同一时间,吴健钧一口气盖两座厂、其弟吴健钰(凯欣董事长)盖一座,两兄弟的规模都远远超越舅舅租来的工厂,所以,全球工作鞋的品牌领导者渥弗林第一次释出大陆订单不是给何树滋,而是给吴家兄弟。就当时情境,两兄弟比舅舅更有机会从台湾第一的高峰,往更高峰的山头爬,成为世界级工厂。
外甥往高峰爬,何树滋不急著扩厂,也不急著抢订单,他的策略是打根基。他如一位老和尚缓缓布他的棋局,大陆市场是一个新局面,此时他运用「围棋十诀」中的一诀「入界宜缓」,当他的棋子在踏入新领域时,他知道缓慢、观察敌情的智能,不孤军深入。
他所在的产业,已经存在百年的工作鞋生产方法,连生产机器都有五十年历史,它间接形成一种进入障碍,这源自于:人才与机器稀少。「工作鞋是特殊领域,市场成长有限,所以机器不再生产、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少,熟悉工作鞋生产的人会成为稀有动物。」
渥弗林台湾区总经理林长豪说,工作鞋机器是坏一部少一部,一般鞋厂想建立试产生产线与训练员工变得非常困难。也就是说,拥有机器与人才的企业,就柯断技术能耐与门槛。
乐分享:
让员工入股与分红 每年提拔一成获利,汇集关键人才
一方面,何树滋从同业手中,把机器一部部收购进来。另一方面,他建立管理制度,稳住人才。
因为产业冷门,所以人才弃守,流到其它产业有其必然性。为此,仅有高中学历的何树滋,建立一套黑手产业少见的专业经理人入股与分红的奖酬制度。台大EMBA副教授黄崇兴分析,创业跟经营事业最大不同是,创业只是抓到机会乘势而起,企业是建立文化与管理制度。
欣錩的分红奖酬制度,最难的是,企业主要能体会:不独食的智能。也就是,赚钱,不要老想整碗端走。
何树滋把原本资本额五千万元的大陆欣錩增资到六千五百万元,由二十位核心台干自由认股,成为欣錩的股东。从此,主要干部的未来与欣錩的未来连结,有共同的愿景,共同分享欣錩的获利。
十八年前投资欣錩五十万元,最高每年分红高达68%,等于可以分到三十四万元股利。十八年下来总和超过五百万元,光是股利分红就赚了十倍。
此外,何树滋还订下员工与干部分红标准,提拨每年获利的10%,5%分配给生产线员工,5%分配给干部,让没有参与欣錩增资的员工也可以共享努力的成果。
他们的领域,每接一百元的订单,最后能赚的只有六到七元,获利率不高。即使如此,何树滋却愿意把赚到的钱拿出十分之一,分给员工。
不独食,关键人才汇集,让何树滋能扩大企业格局。
十八年来,金錩二十个干部只有一人离职创业,何树滋对干部说:「想为下一代创事业是人之常情,我们不仅不能反对,反而应该给予祝福!」何树滋不仅没有要求他退股,反而让他继续享受分红来资助创业资金,并且告诉那名干部,金錩随时欢迎他回来。最后这名干部从事周边事业并没有直接冲击金錩。
何树滋留住人心,建立了市场秩序,厚积日后市场规模变大的技术能力。即使宝成曾经跨入工作鞋领域,最后也因为技术开发不易而徒劳无功。
民国八十三年机会来临,美国推土机公司自创CAT品牌工作鞋,以复古风的方式让工作鞋成为流行鞋款,突然间全球市场把穿工作鞋当成是流行,这个小市场因为产品使用功能的改变而突然变大,包括马汀大夫等知名品牌也开始窜起。
不同个性的代工厂商人,面对机会,有迥然不同的因应,比何树滋规模大的两个外甥,因此企图心十足的切入获利率更大的品牌市场。
但,今年六月凯欣发生财务危机,原因之一便是犯了与客户为敌的大忌。他们从代工到自创「KS」品牌成功之后,看到以推土机为标志的CAT市场大好,就自创以坦克车为标志的品牌GAT;马汀大夫鞋流行,他就自创AE马汀。
何树滋摇头说:「做生意不能这样直接针对客人,很容易得罪人。」他的经商之道,是既不独食,也不抢食树敌。
不树敌:
专心代工角色 避开品牌市场,反赢得更多大厂订单
不躁进贪大的何树滋,专心蓄积自己成为全球最大代工厂的能耐。他不与客人抢利,升级技术,订单一张张流入。他的产能从六百万双开始激增,因为技术升级,开拓了高价订单,从高单价的马汀大夫鞋、到高技术难度的渥弗林、哈雷机车鞋订单都陆续涌向他。
这一刻起,何树滋从当年只接得下一双新台币三百元工作鞋的业者,跻身国际,开始一双做到新台币六、七百元,后来甚至有来自加拿大专门穿著爬高压电塔的绝缘鞋、专门穿来打猎不会让动物闻到气味的打猎鞋,一双工厂出货价要三百美元(约合新台币一万元)。
许多国际品牌业者,纷纷关闭他们的自营工厂,把订单丢给何树滋代工。民国八十八年,何树滋年产能突破千万双,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作鞋代工厂,一年使用牛皮一百万张,足足是台湾所有乳牛与肉牛总数的五倍。全球工作鞋领域中,只剩下最高阶的美国军方特种部队用鞋尚未让何树滋代工。
到了这一步,何树滋才开始在广东小镇坦洲,盖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工厂。 他走得慢、扎根深,造就了事业持续成功的基础。
只是过度保守,产能扩充不及,也产生了后遗症。联聚建设总经理江韦仑说:今年金錩产能完全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只好缩短运输时间、让鞋子坐飞机,追赶交货期。「鞋子坐飞机,等于一半鞋价都付运费了,根本无法赚钱,」江韦仑说,这就是何树滋做生意的思维,不看一时得失,先为客户想。
成为全球工作鞋代工厂龙头后,有人也纳闷,何树滋为何不跨入更大的主流市场——运动鞋领域?
「做鞋子就象是在舞台上唱戏,舞台很大、角色很多,有生、旦、净、末、丑,什么人该唱什么戏都有规定,只要把戏唱好,不管什么角色都有他的观众,」何树滋说,不要羡慕宝成是小生,观众最多,金錩的角色就是做好工作鞋,做好,客户自然就会来,市场也自然会大,千万不要搞混角色唱错戏,到时候连基本观众都跑了。何树滋清楚自己的角色,小心翼翼的打深他的那口井。
肯让权:将经营权交给宝成 抛弃家族企业思维,预约未来成功
在「不独食与不贪大」的思维下,他说:「金錩已经成功二十三年,如果宝成能够再带来二十年成功,我愿意把经营权交给宝成集团!」何树滋说。为何要让出经营权给宝成?这件事,在何家内部争论两年,最后何树滋仍然下定决心。
于是他连夜从广东中山飞回台湾的三重老家,跪在父亲灵前点了一炷香,他祈求父亲能够谅解,这个决定可能让未来何家无法完全掌握金錩,家族事业也可能因此中断。因为,他希望,金錩的明天能胜过今天。
在全球化时代,何树滋需要鞋业巨人的管理奥援。果不出其然,引入宝成合资新事业后,鞋业巨人就一针见血的点出他们目前员工分红不够细致,应该分厂分绩效来分配,避免大锅饭式的分红。
让出权力是创业者最难摆脱的迷咒,然而,六十岁的何树滋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 千百度CBANNER舒适预警:穿它会“上瘾”
- 千百度CBANNER「嘭」一点,更松弛
- 千百度CBANNER和浪姐@李晟,开启乘风假日
- 千百度CBANNER“懒”得时髦
- 千百度CBANNER重返18岁的夏天
- 千百度CBANNER七夕,为爱联结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