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洋同事相处,不难
随着上海的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洋打工”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据统计,至去年年底,实际在沪登记就业的“洋打工”人数已超过5.4万名。除了做老板,更多的则成了身边平起平坐的“洋同事”。如果说与“洋老板”的接触总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跟洋同事可算是一个战壕里同甘共苦的战友了。你与洋同事相处得如何?观念的差异会影响你们的合作吗?[陈屹]
坦白不考虑“面子”
□大卫 27岁 营销
公司各个部门都有老外,有的是从总部派来的,有的就是在上海招的,工作中也没觉得有什么难相处。不过交往时间久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观念上的差异。
我们同事之间会群发一些邮件,比如看到特别好玩的就给一些要好的同事都抄送一份,大家一起笑笑,看了之后还能茶余饭后聊聊。有的时候也会通过群发邮件讨论一些小事,比如大家讨论中午去哪里吃饭,有人会有提议,也有人会跟帖评论,我们觉得这是同事之间增进友谊的方法,所以部门里的德国人保罗也是我们会抄送邮件的对象,他的中文很不错,能说能看也能写,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为了照顾他,还会注上英文,但是他从来没有参与过我们的讨论。直到有一次,我们的邮箱里都收到一份来自保罗的邮件,上面措辞严厉,就像是一个老板发来的,所说的意思是:他不希望再收到这样的邮件,因为这些无意义的邮件是在浪费他的时间,他不喜欢自己的私人时间被强迫占有。
我们看了之后都面面相觑,说实话这种事情我们一般是做不出来的,即使有人也觉得这种邮件很无聊,但为了合作愉快,基本上不会主动提出来,最多是自己删除了事,没想到保罗如此坦白地就说了出来。
本来我们想保罗这样生气了,会不会影响之后我们工作上的合作,没想到在工作中他就像没事人一样,看来真的是对事不对人。
好口彩的名字
□David 公司 职员
我们的老板是个美国人,记不住公司员工难念的名字,就要求大家都起个英文名,为了公平起见,也要求公司的外籍员工都起个中文名字,而且要地道,不能是翻译过来的“玛丽”或“彼得”之类。员工起英文名只要翻翻字典就好,没有特别之处,倒是洋同事的中文名让人耳目一新。
不久,洋同事Paul就开始在发名片给客户时,用刚学的那句中文说:“我是万福”,然后就陶醉在由此而引发的一阵笑声中。这名字是前台的小姑娘给起的,我们嘲笑怎么起了这么个大俗的名字,小姑娘不服气,说Paul要求名字一定要意思好,开始他还想叫“富贵”呢,她劝了好半天才让Paul放弃了“富贵”,选了“万福”。
对自己的中文名感觉良好的Paul不理解大家的笑声,我们跟他解释说那是过去农村喜欢用的讨口彩的名字,他说:“多好啊!的农村,多么有地方特色,又有那么美好的意思!”看来老外的眼光就是不一样,不过跟着他的思路走,我们发现,原本单调乏味的周遭也变得有趣起来,是啊,万福多好!
受不了的“不耻下问”
Sophie 30岁 公司职员
我们单位是英国公司在上海的一个办事处,总部除了派来一个主管老板外,还派来了几位洋员工,我和其中一位叫乔治的在同一个部门工作。
乔治是一个不错的人,很和善,工作也卖力,而且非常喜欢,对于在的生活总有很多问题,一开始我很高兴回答他各种好奇问题,因为人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喜欢传道授业解惑,更何况是向一个老外传达的文化。
但我渐渐就发现不对了,乔治这个好奇宝宝真是学无止境,他曾经在英国学过一段时间中文,但来到之后发现那根本就不够用,所以只要一开口就是问题。由于放弃了在他看来难得像一幅幅画的汉字,所以对于那些同音字困惑不已,他总是会问“地铁”的“地”和“弟弟”的“弟”,“衣服”的“衣”和“一二三四”的“一”等等是不是同一个字,而且由于他不能把四个音调发得很标准,所以一些音同调不同的字总被他当作同音字来看,比如“谁”和“水”,“几”和“鸡”等……
除了语言问题之外,我还要回答他去哪里买漂亮的像玻璃碗一样的台盆,周末应该去哪里旅行,定做衣服哪个裁缝好,上海哪个酒吧最棒之类的生活问题。后来对于乔治的“不耻下问”,我有了一种无力招架的感觉,只能让朋友推荐一位愿意和他做“语言交流”的大学生,这下办公室里才不再弥漫着问号的味道。
文化求同好相处
Petal 29岁 外企职员
我们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老板是洋人不说,普通职员中“洋打工”也不少。不过洋同事多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从外表看,根本分不清谁是外国人。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互相尊重和求同存异的默契,同事之间绝对不提历史问题、敏感问题;生活中的一些观念差异,例如打糕、寿司、小笼包子哪个好吃被视为个人爱好,就更不会成为合作的隔阂了。
最能促使我们融洽合作的是大家都年轻,有共同喜欢的娱乐界、体育界明星。我们中有“哈韩”、“哈日”的,他们中也有“哈华”的,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是洋打工对刘翔的了解与崇拜一点也不输给我这个上海人。我深深体会到文化的作用,共同的文化渊源与互相熟悉的文化,缩小了彼此的距离,也使大家容易谈得拢。
出门在外,都不容易
小米
我看过一部很短的纪录片,讲的是一个来上海出差的法国青年喜欢上了上海,然后辞掉原来的工作四处求职的事。
自视甚高的他因为对面试公司给的待遇不满意而错过了很多机会,直到他没有能力租用舒适的大套房了,才开始了与人合租的生活。而他也终于不再端着架子,对工资的要求也放低了不少。
看来,不是所有的“洋打工”都能做老板,他们中很多人其实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为不多的收入奔忙,日子过得远没有想象中潇洒。
[May]我供职的公司里,有不少洋同事,背地里我们常叫老外“洋鬼子”,但在电梯里碰到这些蓝眼睛高鼻子的家伙,我们一般都不作声,因为很多老外一口地道的话,简直一个通。有一次我与一位韩国同事买衣服,一条牛仔裤我杀到120元,他居然最后以80元成交了。我问他绝窍在哪,他神秘一笑:“老板以为我是人,所以没有宰我太狠。”而从他的杀价本领来看,所谓“入乡随俗”不只是嘴上功夫,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邹奇峰]劳夫子,一个金发碧眼的年轻人,我的洋同事。别看他是个法国人,他的话说得可溜了。有一回我们参加他家举行的聚会,发现这劳夫子还真有个老夫子的样儿,那手字写得龙飞凤舞煞是好看。不过劳夫子实在是太“化”了,以至于他的老婆、孩子都叫他“正宗外国人”。
[银河]我在工作中能和外国同事很好地相处,因为大家都有知识嘛,我们学了那么多外语,也了解很多国外的文化,而“洋同事”们来肯定也要做好相应的知识文化储备,所以彼此没有太多冲突。
[小于]我有点受不了一个洋同事的一点是,他总觉得比我们高那么一点点,其实大家都是同一职位的人,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更何况他能做的事情我们也能做,而我们能做的他却做不了———和客户沟通。
[zcx]我接触到的“洋打工”都是比较好相处的单身汉,是跟我一样的年轻人,活泼好动、富有闯劲、喜欢时髦和新鲜事物。他们把在华打工看作是出远门增加阅历、学好汉语的快乐生活。他们往往今朝有酒今朝醉,长远考虑较少,与我们为购房买车成家立业而工作的观念明显不同。但是他们认真工作不含糊,也不以职位不同、薪酬高低而势利眼。如此,我们才能友好相处、合作愉快。
[Anonymous]洋打工的工资比我们高,但是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我们是一样的。所以我心里总是有点不舒服,隔阂也就在所难免。
[米兰]第一天正式上班就在电梯里和一个女孩撞个满怀,她不停鞠躬,让原本一脸紧张的我放松了不少。原来我们在同一个部门工作,她叫娜娜,刚从首尔总公司调来,她风风火火的模样和韩剧里的古典美女截然不同。上周五,我们到她家里玩。她一边做着辣年糕,一边不忘拉我下水要我也来露一手。看着桌上的韩式泡菜,我做了清爽的茶泡饭来搭配。有时地域的差别并不是很重要,每道菜都有自己的特点,对味就好。
[阿莱]我们部门来了个美国小伙子,同在一个办公室三个星期,大家还停留在点头问好的阶段。看来得组织一些活动了,比如大家一起出去爬山,这样,才能让彼此的交流别只停留在工作层面。
入谁的乡,随谁的俗
其实,洋打工也不算什么新鲜事,早在1275年马可波罗就来到打工。当然他的本意可不是打工,不过那时的忽必烈大汗赏识他,就邀请他在元朝任职。
说起来我们还挺好奇的,那时候的大臣们可不像现在外资企业的员工们外语娴熟,他们是怎么和这位洋同事相处的,不知道有没有闹出过笑话或别扭的事情?说起来,那时候的洋打工还是挺不容易的,汤若望不还被控借修历为名,内外勾连,谋为不轨等罪名而被捕入狱吗?
现在的洋打工们可没有过去的困扰,身边的同事们都精通外语,交流沟通都不成问题,甚至在各个市场里的售货员阿姨大叔都能说上几句英文来吆喝。世界只是一个村庄,我们对于国外知识的了解正在不断积淀,而外国人进了我们这个乡,也得随一点我们的俗,他们之前也要对的文化有一点了解,这样才不会出现一些非常不必要的误解。
当然题目中的两个“谁”并不是同指,并不是说外国人到了我们国家都得随我们的俗。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有潜移默化入我们心中的文化礼仪,而在他们的身上有他们文化的烙印,文化并没有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之分,在工作交往中发生观念不同的时候,静下来看看到底问题出在何处,是否有沟通的可能性,不要彼此先入为主地想:外国人呀,没办法沟通的。
要知道,几百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和外国人做同事了,所以这有什么难的?(顾筝、周妍)
- 上一篇:企业淘汰不适应员工 五月跳槽族遭遇“长假余震”
- 下一篇:女白领的四大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