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鞋类产品出口量减价涨
2007-02-09 10:58:39 来源:中国鞋网 中国鞋网 http://www.cnxz1.cn/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近几年,鞋类产品以其款式新颖、物美价廉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消费者,出口规模逐年扩大。据青岛海关统计,2006年,山东口岸共出口鞋类产品1.5亿双,比2005年下降1.7%;价值10.5亿美元,增长11.7%;出口均价6.9美元/双,上涨13.7%。
2006年,山东口岸一般贸易出口鞋类1.6亿美元,增长19.3%,保持快速增长;加工贸易出口8.8亿美元,增长10.4%,占出口总值的84.4%。2006年,山东口岸鞋类出口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受反倾销影响,2006年第四季度鞋类出口增速明显回落。自2006年10月7日起,欧盟对我国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受此影响,2006年第四季度山东口岸鞋类出口规模、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
2.美国是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对韩国、日本出口增长乏力。2006年,山东口岸对美国市场出口鞋类4亿美元,增长12.3%,占出口总值的37.8%;对韩国、日本市场分别出口1.3亿美元、1.2亿美元,分别增长3.1%和7%;对欧盟出口2.7亿美元,增长17.9%。
3.皮面鞋出口增速显著回落,出口均价快速上涨。受欧盟对我国皮面鞋征收反倾销税的影响,山东口岸皮面鞋出口增速显著回落。2006年,出口皮面鞋3.7亿美元,增长18%。其中,第四季度仅出口1亿美元,小幅增长4.1%,较前3季度的24.1%的增速大幅回落了20个百分点。同时,皮面鞋出口均价快速提升,第四季度出口均价为12.3美元/双,较2005年同期上涨17%,较前三季度均价上涨5.9%。以橡胶或塑料为底,纺织材料为面的鞋出口增长缓慢,出口4.8亿美元,增长4.6%,占鞋类出口总值的45.5%。
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我国鞋类产品具有明显的制造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对一些传统鞋类生产国形成有力竞争,导致各国频繁采用贸易保护措施限制鞋类产品进口,我国鞋类出口面临诸多困难。
1.反倾销是制约我国鞋类出口的首要因素。欧盟对我国鞋类采取限制措施最为苛刻:2005年2月,欧盟宣布对我国鞋类实施“事先进口许可监控措施”;2005年6月、7月,对我国产的两个税号的劳保鞋实施反倾销调查;2006年1月,作出拒绝给予13家鞋类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认为“低于成本”的皮鞋损害了欧盟制鞋商的利益;自2006年4月7日起,执行对进口皮鞋加征临时反倾销税的过渡方案,税率从4月起的5个月内从4.8%逐步增至19.4%;2006年10月5日,欧盟理事会批准对产皮鞋征收正式反倾销税的方案:自10月7日起,分别对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同时,巴基斯坦、秘鲁、委内瑞拉、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对我国鞋类产品采取了反倾销措施。反倾销已经对我国鞋类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
2.鞋类出口还面临苛刻的技术壁垒。输欧的劳保鞋等需要取得欧盟CE安全认证标志,制鞋用皮的PCP残留量要进行严格测定,甚至对发泡剂的含量都有严格限量。
3.粗放经营、产品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我国鞋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鞋类生产中,大量企业采取代工贴牌方式,缺乏自主品牌,销售渠道单一,从而形成鞋类产品出口以低端产品为主,主要采取“数量规模型”的出口方式,价格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近2年,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涨价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鞋类产品成本优势被大大削弱,国际竞争力明显减弱。
业内人士建议,制鞋企业应加快实施技术立企、品牌强企的战略,提高我国鞋类的综合竞争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形成多元化出口格局,降低由于出口市场集中带来的风险;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组织职能,规范鞋类出口企业的行为,引导更多企业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形成合力,应对进口国(地区)的反倾销。
2006年,山东口岸一般贸易出口鞋类1.6亿美元,增长19.3%,保持快速增长;加工贸易出口8.8亿美元,增长10.4%,占出口总值的84.4%。2006年,山东口岸鞋类出口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受反倾销影响,2006年第四季度鞋类出口增速明显回落。自2006年10月7日起,欧盟对我国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受此影响,2006年第四季度山东口岸鞋类出口规模、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
2.美国是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对韩国、日本出口增长乏力。2006年,山东口岸对美国市场出口鞋类4亿美元,增长12.3%,占出口总值的37.8%;对韩国、日本市场分别出口1.3亿美元、1.2亿美元,分别增长3.1%和7%;对欧盟出口2.7亿美元,增长17.9%。
3.皮面鞋出口增速显著回落,出口均价快速上涨。受欧盟对我国皮面鞋征收反倾销税的影响,山东口岸皮面鞋出口增速显著回落。2006年,出口皮面鞋3.7亿美元,增长18%。其中,第四季度仅出口1亿美元,小幅增长4.1%,较前3季度的24.1%的增速大幅回落了20个百分点。同时,皮面鞋出口均价快速提升,第四季度出口均价为12.3美元/双,较2005年同期上涨17%,较前三季度均价上涨5.9%。以橡胶或塑料为底,纺织材料为面的鞋出口增长缓慢,出口4.8亿美元,增长4.6%,占鞋类出口总值的45.5%。
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我国鞋类产品具有明显的制造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对一些传统鞋类生产国形成有力竞争,导致各国频繁采用贸易保护措施限制鞋类产品进口,我国鞋类出口面临诸多困难。
1.反倾销是制约我国鞋类出口的首要因素。欧盟对我国鞋类采取限制措施最为苛刻:2005年2月,欧盟宣布对我国鞋类实施“事先进口许可监控措施”;2005年6月、7月,对我国产的两个税号的劳保鞋实施反倾销调查;2006年1月,作出拒绝给予13家鞋类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认为“低于成本”的皮鞋损害了欧盟制鞋商的利益;自2006年4月7日起,执行对进口皮鞋加征临时反倾销税的过渡方案,税率从4月起的5个月内从4.8%逐步增至19.4%;2006年10月5日,欧盟理事会批准对产皮鞋征收正式反倾销税的方案:自10月7日起,分别对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同时,巴基斯坦、秘鲁、委内瑞拉、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对我国鞋类产品采取了反倾销措施。反倾销已经对我国鞋类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
2.鞋类出口还面临苛刻的技术壁垒。输欧的劳保鞋等需要取得欧盟CE安全认证标志,制鞋用皮的PCP残留量要进行严格测定,甚至对发泡剂的含量都有严格限量。
3.粗放经营、产品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我国鞋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鞋类生产中,大量企业采取代工贴牌方式,缺乏自主品牌,销售渠道单一,从而形成鞋类产品出口以低端产品为主,主要采取“数量规模型”的出口方式,价格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近2年,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涨价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鞋类产品成本优势被大大削弱,国际竞争力明显减弱。
业内人士建议,制鞋企业应加快实施技术立企、品牌强企的战略,提高我国鞋类的综合竞争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形成多元化出口格局,降低由于出口市场集中带来的风险;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组织职能,规范鞋类出口企业的行为,引导更多企业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形成合力,应对进口国(地区)的反倾销。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