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 欧盟鞋类反倾销害人终害己
轻工商会皮鞋分会理事长、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常务理事长、最大的民营制鞋企业———温州东艺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荣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欧盟的反倾销做法,既害了的鞋业企业,也损了欧盟自己的鞋业厂商和他们的消费者,是一个两败俱伤之举。
陈国荣表示,征收反倾销税,使中欧业界同时受损,我们与欧洲原材料供应商、零售商及进口商的关系都非常友好,合作也非常的紧密,我们每年都要从欧洲进口大量的皮革等原材料以及先进的制鞋设备。欧盟对我国的制鞋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实际上是不仅打击了的制鞋企业,同时损害了欧盟鞋业的进口商、零售商、批发商、鞋机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利益。
据了解,在这次的反倾销案中,欧盟寻找巴西作为替代国,根据巴西的成本来计算鞋的倾销幅度。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及原材料成本与巴西相差很多,巴西的市场情况、工资水平与我国差别很大,没有任何可参照之处,以巴西作为替代国计算的倾销幅度对企业极为不公。另外,此次欧盟不给鞋业企业分别税率是非常不合理的。有很多制鞋企业,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同及经营情况不同,原材料的来源及工艺水平也不尽相同,销售价格也不相同,而欧盟不根据实际情况,只给一个统一的税率,在应诉的130多家企业里面,没有一家企业得到分别税率。
对于欧洲鞋业的萎缩,陈国荣认为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规律,和鞋进入欧盟市场不存在因果关系。个中原因一是成本因素引发产业转移,导致欧洲的皮革行业从欧洲本土转移到台湾、韩国及东南亚地区,随后又不断转移到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二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上世纪70年代时,美国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放弃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专心致力于技术密集型性的产业发展,进行空前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其后,制鞋工厂与从业人员在逐渐的破产与减少,转让与转岗。这种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非外力所致,因为那时还没有加入W TO,而是内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