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首推客户经理服务制度 缓解就业招工难
21日,记者从宜昌市职业介绍中心了解到,该市为缓解就业难、招工难,在我省首次推出客户经理服务制度。
宜昌市职业介绍中心将城区用人单位以主要交通干道为界划分出5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置一名客户服务经理,负责为辖区内的800家至1200家企业提供用工登记、政策咨询、招聘指导等用工管理全过程的上门跟踪服务。
此外,客户经理还及时向社会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并向求职者提供各种信息和政策方面的咨询,满足求职者的各种需要。去年该市5名客户经理共为当地数千名求职者成功介绍工作岗位。
用工进市尝有事找客户经理。客户服务经理成了政策宣传员、用工指导员、信息服务员,在当地颇受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普遍欢迎。省劳动就业局相关负责人称,该制度被宜昌市劳动部门评为创新奖,也是我省首次推出此类举措。
努力破解招工就业难
一
21日,宜昌人福药业公司办公楼一楼,20名女生一边看着电子显示屏上的招聘岗位,一边忐忑不安地等待上楼面试通知。
黄姓同学,三峡大学文秘专业的大专生,刚毕业工作还没着落。面对电子显示屏上的4个招聘岗位,她起初想应聘“市场营销人员”,结果岗位要求本科,因学历不够而被迫放弃;后来想应聘“灯检工”,又因近视而丢掉机会;最后,她想应聘“设备管理与维护”也无果而终。
和一起来的20人,结果和她差不多。“就业难”,成为宜昌当地求职者的共同难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宜昌市企业普遍出现“招工难”。今年宜昌劳动部门调查了该市100家企业招工情况,其中90家企业出现招工难,主要集中在纺织、服务、建筑等行业。
省劳动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就业难持续存在的背景下,目前全省各地或多或少出现招工难,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招工难现象更加突出。
二
当阳市就业局局长胡生华说,去年以前他们努力将当地劳动力向沿海输出,现在他们是想方设法将当地劳动力介绍在当地,就地转移。
今年当阳有17家重点企业开工投产,需劳动力4700多人,难以招满。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省内招工难现象的重要因素。
随着内地投资环境改善,沿海生产成本上升,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内地转移。内地的一些国有企业改制后滋生出更多的小型民营企业,用工需求上升。
但是,内地年轻劳动力还是倾向于流向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沿海企业。一些新生的劳动力在技校尚未毕业就被沿海企业抢订一空。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内地岗位增多而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局面。
除去数量因素,还有结构性矛盾。内地企业升级改造需要更多技术型人才。晏涛介绍,这几年宜昌人福药业公司技术改造后,生产线机械化程度大大提升,需要很多机电一体化人才,在当地人才市场很难找到。
研发人才也相对紧缺。宜昌人福药业公司一直想招高层次的硕士、博士,但很难。这些都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结构性短缺”。
三
缓解招工就业难,省劳动部门在努力寻找破解之道。
信息很重要。当阳今年在全市进行一次劳动力资源普查,摸清了当地未就业人员数量、专业技能、就业愿望和联系电话,建立了人力资源数据库。
改变用工观念。去年底,宜昌市裕宏纺织厂急需纺织女工,当地劳动部门建议将招聘对象扩大至男性。厂里采纳建议后,在三峡电视台制作《牛郎也能变“织郎”》节目,引导男性求职者也转变观念。节目播出后,该厂的招工难迎刃而解。
实施订单培训。去年8月,当阳润发时装厂在筹建之初,当阳市劳动部门就与之签订订单培训协议。经过半年的招聘培训,今年初企业建成投产之际,所需的465名熟练车工全部进厂上岗。
改善用工环境。宜昌香岛酒店过去员工流动性很大,当地劳动部门建议酒店降低就业门槛,提高工资待遇。建议被酒店采用后,不仅员工队伍稳定,酒店效益也逐渐提高。
省劳动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尽管目前我省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招工难”,但丝毫不能掩盖就业再就业的深层次矛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就业难问题,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岗位。(罗序文、章清华、杨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