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配角升主角,“一脚蹬”还差几步?
运动鞋圈最近最热闹的戏码非“一脚蹬”莫属。
消费者或许更为熟悉,毕竟每天都会在电梯广告不期而遇。不过这周,他们很可能会看到新鲜出炉的梁朝伟一脚踩进斯凯奇的广告片,已经63岁的“影帝”刚刚成为斯凯奇亚太区品牌代言人。但在海外,“一脚蹬”在今年的热度窜升要凶猛得多,像阿迪达斯的跆拳道鞋(Taekwondo)就是当下一个现象级的主角。

从纽约、哥本哈根再到巴黎时装周,这款无鞋带设计的产品无处不在,更是吸引了好莱坞的“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泰国人气偶像Bright Vachirawit等众多潮流人士上脚,国内外社交媒体刷屏不断。
这股“一脚蹬”的热潮,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去年下半年,“带货达人”韩国女团Blackpink 的Jennie上脚了还颇为冷门的阿迪达斯复古薄底跆拳道鞋Taekwondo,瞬间将这款小众训练鞋推入潮流视野。这股势头迅速蔓延:奢侈品牌敏锐捕捉到无鞋带的潜力,Giorgio Armani、Magliano、Auralee、Lemaire等纷纷在当季秀场力推无鞋带鞋款;Proenza Schouler更与Vans联手推出皮质版Classic Slip-On,将这种强调舒适便捷的款式成功从T台推向街头。这股风潮在年底持续升温——日本设计师Junya Watanabe的FW24秀场上,革新版的New Balance 1096 L惊艳亮相,巧妙融合乐福鞋的精致感与运动鞋的舒适性;以厚底跑鞋著称的Hoka也迅速反应,推出了Speed Loafedr等一脚蹬款式。
进入2025年,Louis Vuitton在其秋冬秀场上推出的无鞋带靴式运动鞋混搭款,则将这股奢侈品领域的“一脚蹬”探索推到了聚光灯下。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地表明,市场正重新判断“一脚蹬”的认知和价值。
其实,“免系鞋”并非新概念,运动品牌对此探索已久。例如,BOA旋钮系统在户外和骑行鞋领域应用多年,SALOMON的Quicklace快速抽绳也提升了徒步鞋的穿脱效率,锐步早在1989年就用“Pump”充气技术试图取代鞋带。但这些技术仍需要手动操作,与真正“踩入即走”的Slip-on“一脚蹬”有本质区别。
真正的“一脚蹬”鞋款,过去在运动品牌产品线中大多处于配角地位。它们常被归入童鞋(方便穿脱)、老人鞋(免弯腰)或特定场景(如通勤、保暖),鲜少被当作能驱动增长的核心品类。在消费者心中,也常被打上“不够专业”“图省事”“样式老气”的标签,对其运动性能和稳定性存疑,加之价格通常高出普通鞋款,市场接受度受限。即便是几年前巴黎世家推出的Zen运动鞋,虽然保留了休闲复古基因并去除了过多装饰,契合了简约时髦的趋势,但似乎从热度上也未能像今天的跆拳道鞋一样,隐隐有要爆发的势头。
然而,当前运动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最主流的战场上,篮球鞋增长遇阻、跑鞋竞争惨烈,而之前阿迪达斯依靠Samba带起来的那股薄底复古风,余温还在,但消费者追逐新鲜感的门槛不断提高。品牌们亟须在红海中寻找新的增长突破口。
阿迪2024年下半年才正式推出的Taekwondo的意外爆火,或许说明现在战火将被集中引至“一脚蹬”。
但再看Taekwondo的起势又非偶然:一方面,它深度绑定跆拳道这项专业运动的需求——训练要求穿脱飞快,脚感需如赤足般灵活以完成动作,这赋予了产品硬核的功能性理由;另一方面,其设计本身完美契合了当下主流审美:修长的薄底轮廓(Slim Sneaker)、皮革材质带来的复古质感、简约百搭的风格,让它从一双平平无奇的小众训练鞋,成功转型为时尚宠儿。再加上强力的潮流化营销(时装周、联名、明星如Jennie的早期带货)推波助澜,最终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增长。
这个老品类也要成为亟待挖掘的新金矿了?管它呢,于是各品牌纷纷加码,但策略各有侧重。
阿迪达斯尝到了甜头,肯定是想乘胜追击,目标也很明确,想要将跆拳道鞋打造成继Samba之后又一个标志性的产品,路子也很清晰,先用“跆拳道”讲好专业故事,再配合潮流营销攻势;耐克更偏向技术流探索,不管是用在Reina EashyOn上那个能压下去的后跟,还是给户外场景设计的ACG MOC,甚至是玩水专用的AQUA TURF,它都在尝试把自家无障碍穿脱技术(FlyEase的延伸),融入更多不同的,甚至有些专业的场景里去;同样以技术见长的HOKA,则推出了Speed Loafedr和Restore TC等一脚蹬款式,试图将其标志性的越野鞋底科技融入这种便捷形式。亚瑟士今年新推的一脚蹬GEL-FILIMY,则继续在自己专注的复古休闲领域里,深挖一脚蹬的舒适感。
像安踏、李宁、特步、361°等国产品牌,它们推出的一脚蹬产品(如安踏探界/野行、李宁云浪/云逸、特步元气Lite、361°赤焰3等),普遍瞄准日常生活的碎片化运动需求,核心场景锁定通勤、健步走、轻量户外活动、日常慢跑。设计上努力摆脱陈旧感,向年轻化、时尚感靠拢,价格也更具亲和力。希望让消费者在想动的时候,穿鞋不再麻烦,尤其适合那些抽空锻炼的上班族或家庭消费者。
有意思的反而是斯凯奇这边,作为“一脚蹬”标签最为显著的体量最大的运动品牌,面对专利诉讼和竞品的冲击,它刚刚官宣了梁朝伟做亚太区品牌代言人,广告着力传递“高效生活+轻松运动”的理念,利用“舒适便利”的Slip-ins闪穿这个品牌的根基,抓住核心客群——忙碌的中年甚至年纪更往上的消费者。在众品牌争抢年轻人的混战中,斯凯奇了选择巩固并加强自己在这一相对成熟市场的优势。叫我“老人鞋”又如何?老龄化不可避免的趋势下,吃下这片市场避开抢夺“年轻人”的激战,实际上是个好策略。
赛道看着热闹,麻烦也不少。最让品牌头疼的或许就是同质化。很多“一脚蹬”产品还是挤在“都市轻运动”这条相对狭窄的赛道里,卖点离不开“轻”“透气”“好走路”,容易陷入价格战。
消费者对一脚蹬运动鞋款的性能疑虑仍需通过技术突破,如Kizik后跟弹簧、耐克铰链、彪马弹性系统等等,尤其是在篮球场、足球场、高强度跑道上,“一脚蹬”要证明自己的稳定性和支撑力能媲美顶级系带鞋,还需要硬核的技术突破和持续的口碑积累。
资源投入也是一个问题。对于耐克、阿迪这样的巨头,“一脚蹬”项目想从“支线”变成“主线”,需要真金白银的研发预算和设计资源倾斜,这不是小事,初创品牌、新锐品牌或有想法,但体量和渠道也是硬伤。
这场围绕“一脚蹬”的新一轮竞赛,能跑出多远?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阿迪达斯跆拳道鞋的例子至少说明白了一件事,想把一脚蹬卖上价、卖出圈,绑定一个够硬核的专业运动基因,并将其设计与当下潮流审美无缝融合,是提升品类价值并引爆市场的关键。
未来的赢家,肯定不是那些跟风、简单做双“能踩进去的鞋”的品牌。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能把“便利”这个通用价值,更深层、更独特地融入一个不可替代的真实需求或体验的品牌,围绕“一脚蹬”的较量才刚拉开序幕。
- 上一篇:运动品牌,患上「韩流」依赖症
- 下一篇:运动巨头“押宝”潮流 年轻人的喜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