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体”的流行与年轻人的暮气
据说网上现在流行一种所谓“等待体”,如“房子,我还要等多久?涨工资,我还要等多久?不加班,我还要等多久?”在某网站的调查中,最受期待的“等待”是中大奖,其次是等待爱情和加薪。这恐怕是具有特色的“等待”了。
自网络出现后,以80后、90后为主要阅读和创作群体的网络语言及网络文体开始风行,像“梨花体”、“凡客体”、“咆哮体”、“丹丹体”到“淘宝体”、“蓝精灵体”等等,可谓各领风骚三五月。但是,相对于前面诸“体”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外在模仿和调侃的对象,“等待体”却更多指向自身,是群体自己一种内在情绪的表达和宣泄,也即是80后、90后们在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左右和预知的环境时所发出的无奈叹息,所以它不只是年轻人的一种文字调侃和戏谑,而背后体现了一种诉求。
诉求什么?从其“等待”的内容来看,很明显是一种既虚无又实在的幸福。说“虚无”是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要求和标准不同;说“实在”是因为在当下,幸福又具体表现为一种物质的改善和职场、学业的舒心与通达。
现在年轻人既然发出了这种等待的诉求,就表明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辛勤工作,谋求不到自己需要的幸福,于是不如被动等待,乞求“神灵”的眷顾,说不定哪天好运到来,中个大奖,一夜暴富,就好像很多卖彩票的人宣传的那样。
在这里,不要去苛责年轻人有这种“好逸恶劳”的想法。从一个人正常的心智来说,谁都清楚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很低,如果把改善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此,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当一个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或很难改变自身贫寒的处境时,做个发财梦有什么不好呢?有梦可做——不论这个梦的内容是什么——总比无梦要强。所以,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年轻人为什么要被动“等待”而不是主动去创造幸福,谁扼杀了年轻人的信心、希望和激情?
从人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而言,年轻人总是朝气勃勃的,即使遇到暂时的困难,但由于有希望和梦想,也不会气馁。“等待体”所表达的情绪显然不是这样,而是有一种浓重的暮气。造成此种暮气的正是社会的不公。想想看,当找一份好工作必须“拼爹”,无爹可拼只能干一份薪水低、又无职业发展前景的工作。那么,这无疑会给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很大的人生挫败感。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会出现令年轻人望而生畏的这些东西,或许有年轻人自身的因素在内,但深层根源是社会的流动受阻而导致的利益失衡的加剧。改革本是对身份、权力、阶层藩篱的突破,底层普通劳动者有着社会流动的自由和渠道,以及向上升迁和发展的机遇。但近年来,这种激发活力的社会流动基本停止,官民、贫富分野且代际相传,从社会底层进入社会上层的门槛越来越高,基本难以逾越,阶层固化也日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少数知识和科技人员借助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优势而跻身于富豪之列、生活优裕外,处于底层的无业失业人员、低收入者、进城农民工,以及从一般家庭出来的大学生等困难群体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贫困者的代际继承效应明显增强,甚至知识也不能改变命运。这就是大多数80后、90后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 上一篇:薪酬太稳定 白领工资伤不起
- 下一篇:女白领的四大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