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的《孔子》与话题营销套路
鞋网1月25日讯,印象中,有关电影《孔子》的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犹记开拍前选角时,关于周润发能否出演孔子一角就有过颇为激烈的争论;开拍中,关于孔子文武双全也引发过公众的热议;现如今上映,话题又是层出不穷,比如剧情与历史实情,还比如围绕“发哥”的一堆口水官司。
客观地讲,废百家独尊孔之后,孔子地位非同寻常,及至今日“孔子学院”更是走向了世界。也可以说,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孔子,《孔子》引人关注乃理所当然。开拍这样一部众人瞩目的作品,舆论若一声不吭,那才叫人郁闷。
争论当然可以解读成公众对孔子形象的倍加呵护,但对于一部未上映便争议先行的影片而言,如果不是媒体真有什么三头六臂,事先侦探到“第一手资料”,很难说这些所谓的争议不是缘于“自曝”。如果再加揣摩又不难发现这么些怪怪的感觉:越来越多的影片上线前,总会没头没脑地爆出一些话题来,随着话题的走热,票房似乎也跟着一路飘红。
过去一些电影面对争议提心吊胆,现如今倒显得十分坦然,与其说这是攻关水平的进步,倒不如说是营销套路愈加熟稔。与传统影片放映模式有所不同,营销越发成为当下电影投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以《阿凡达》为例,在5亿美元的庞大预算中,营销费用居然高达1.5亿美元。
在营销方式中,拉着一帮演职人员走马灯似地搞首映如今越发稀松平常,更多深谙市场之道的生产商显然不满足于这样走马灯似的“扫街”,这为话题营销孕育了肥沃的土壤。站在视觉作品角度来看,电影本身为公众所消费,有点不同见解理所当然。问题是,许多话题出胎于影片上线前夜。虽然难获背后一定有人为策划的“铁证”,但至少表面上,未映先热,既可以制造舆论声势,推高人气,还可以先入为主地引导舆论,避免国内导演前几年遭遇的那种不可收拾的尴尬地步。
有趣的是,即便是赞誉声铺天盖地的《阿凡达》,也不乏质疑之声。也不仅《阿凡达》,《变形金刚》和《终结者》系列均引发过公众的诸多质疑。至于国内一线导演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每有新作上线,也往往“难逃”争议的声音。在经历前几年大片的折翼后,近年来不少影片即便未能收获更多赞誉,至少取得了可观票房,这一点,《三枪》无疑是最好的例证。
按照“国际惯例”,话题营销如运用得当,即便是骂声也可与票房齐飞。并不反对话题营销,只是这种营销有“走钢丝”的风险,如果影片本身质量欠缺漏洞过多,即便先入为主地制造话题预热,也难以左右观众的视线。也即便收获了票房,但“吃一堑,长一智”后,观众下回会否继续埋单很成疑问。
- 上一篇:中国营销管理的三重境界
- 下一篇:2万多双爱心童鞋,一路向西 温暖进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