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鞋业等制造业何以求存
来自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已经影响到的实体经济,佛山制造业的脊背渐透阵阵寒意。面对订单变薄,生产衰退,众多企业主企盼这场危机早日结束。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危机还远未见底。
政策层面传来利好,未来两年国家投资4万亿刺激经济,以抵御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这种提振效应要从“立竿”到“见影”还需时日。在春天到来之前,多数中小企业最需要做的,是能活下来。而抗风险能力高的大企业在危机中更显从容,他们在寻找机遇,积蓄力量。
本报推出“制造业生存路径”特别报道,通过调查部分企业,揭示金融危机下佛山制造业的生存状态及应对之道。而本周四,经济学家樊纲也将做客本报主办的“企业再出发”论坛,向佛山发出“再出发”的铿锵之音。
“姊妹”鞋厂少了一个
“三来一补”创汇先进企业、“进出口”创汇先进企业,昔日辉煌的南港在打拼十余年后终于倒下,与其“姊妹”厂南平合并。但合并并非一劳永逸。
机器轰鸣的厂房不再
在南港鞋厂做了8年司机的小梁,现在每天干的活变了“味”:按照老板吩咐,他要把厂里的机器从早到晚都搬到隔壁另一家厂。
从10月24日起,南海平洲沙尾桥工业区的南港鞋厂正式关停,次日开始向外搬运机器至南平鞋厂。由于同属广东昭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港、南平两厂合并。以前,小梁只需忙着进货发货,如今,在很多工友待业时他仍忙碌不堪。
四层高的厂房上班时间也全部漆黑,首层只剩下隔离铁网与“加工印刷组”标牌,而二、三两层针车车间也已基本清空,南港鞋厂昔日的繁忙景象与今日的空旷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也要搬去和南平员工一起住。”小梁略显遗憾。在南港鞋厂,所有16人间的宿舍只留下床板和一张《通知》,叮嘱员工11月8日前搬迁完毕。
无活干的员工成批“蒸发”
每一个员工都知道,鞋厂关停前出现产量下跌。“订单少了,工人没活干,经常一周休息时间比上班时间还多。”工人小吴回忆,9月之前他几乎每天都加班至晚上10点,当时每月鞋厂需要承担30-39万双的订货。从9月开始,他便告别加班日,每晚8时准点下班。而到10月之后,有时甚至没活不用上班。阵车组一位不愿具名的组长透露,普通工人月薪以前1450元,9月降为900余元。
“没有活就没有钱,谁也不愿干。”小梁说,生意顶峰时全厂大约有2500人,1500台针车摆满厂房,两条生产线之间只容一个人坐。今年工人开始陆续辞职,尤其9月份,一度走了五六百人,至10月24日停产只剩员工约500人。而小梁比往月多拿了450元钱。“连司机也走了两个,现在我干两个人的工作。”
规模缩小短期或外包
事实上,往年9月至11月这段时间也正逢鞋业市场淡季,只不过今年的海外订单情况更糟。“即使淡季,往年两厂总产量每月也能超过40万双,但今年只有25万双。”昭信企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庄先生认为,汇率变化、市场需求减少同时造成了外销市场紧缩。
庄先生坦言,工厂虽然合并,但仅能满足此前南平鞋厂的生产运作,大批闲置的机器如今几乎全部堆积在南平鞋厂的几个仓库中。“今年3月前南港共有6条生产线,因为工人不足已关闭4条。而两厂合并后,3000余名员工则全部转至南平鞋厂工作,基本满足8条生产线运作,但仍未达到理想生产规模。”由于不开灯,仓库便成了工人午休地点,女工们甚至铺上凉席在操作台上躺成了一排。“人手不够,我们就减少生产程序。”庄先生说,下一步鞋厂将把鞋面加工委托给其它厂加工。
南港车间两个价值各80万的流水线闲置已有半月,模具与鞋架穿梭其中。机床上没有丝毫遮挡,厂房大门也完全敞开。厂房一门卫推测,闲置机器或许会全部转卖。“已经有五六个老板来看过了,每天小车进进出出。”不过,在庄先生看来,即使卖也找不到买主。
“目前我们鼓励有能力的外来工中层干部到家乡建立外包厂。”庄某表示,目前企业仍可生存,在外省建立外包厂只是近1-3年内的权宜之举,计划3年后转移出广东。
“自行车王国”的焦虑
俩月都没有接到自行车新订单的南海三鹰,还算是金融危机中的幸运儿,凭借遍布五湖四海的客户网络挺了下来。但三鹰总经理对未来仍乐观不起来。
美国“老赖”也欠款
“我在工厂做了5年,今年是我遇到过订单最少的一年。”南海三鹰自行车有限公司业务员罗小燕连连摇头。此前她的一些老客户如今多是问价却不购买,而新客户则常常拿到报价单就再无音讯。
“一个合作三年的马达加斯加客户,往年都订8000-9000辆,今年却一辆不订。”去年1月,罗小燕接手的订单量达40多万美金,而今年上半年的订单总数也与之相差甚远。“订单少了工作就更忙。”她坦言,目前除了跟单、维持老客户之外,她还要坚持开发新客户。
近2个月以来,三鹰都没有再接到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0%-40%.从数字上看,该厂10月份销量最少,不足300万元,而去年同期则为600万元以上。其中美国市场缩小最多,从8月至今完全没有订单。总经理周昆华说,此前还有一美国客户欠款超过1万美金,至今杳无音讯。目前仍会有部分美国客户前来咨询,但从不下单。而往年同期已有预订圣诞产品,今年则无任何订单。
分散客户布局自营出口
三鹰的客户遍布四大洲约70个国家,美国市场仅占公司全部市场的5%,其它大部分则分布于东欧、西欧、亚洲、中南美和非洲市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某地区出现金融危机而导致全盘皆输。”周昆华认为,企业保持销售的另一大优势就是拥有自己的进出口公司,客源完全由企业自身掌握。
对此,南海区经贸局负责人也认为,自营出口的确有优势:首先,客户普遍喜欢直接与工厂联系,因为可以避免采购商中间环节加价,也能够直接看到厂房,增加品质保障。其次,代理商所代理的企业绝非一家,企业未必能够分配到足够的客户。
三鹰公司是南海中小企中的一员,目前南海厂有130人,加上天津分厂两地员工总数不过180人,近年年销量大约维持在1亿人民币。周昆华认为,中小企业在面临金融危机时,也有优势,即规模小、易调头,少几十人就能减少大量人力成本,“但大企业不行,他们至少裁上百人”。截至目前,三鹰公司已由之前的大约160人减少至130人左右,从基层员工到管理中层,裁员率20%.
从8月裁员至今,厂里每月大约节省4-5万元人工成本。“现在工资比正常水平要高一些。”员工小李说,因为厂里每减少一名员工,就拿出其一半工资平分给班组成员。周昆华认为这是“保证生产积极性,员工不会过度流失。”
另一方面,采购等运作成本的控制也日益严格。如轮胎采购,10月份开始停止引进10元/条的广东轮胎,转向9元/条的天津货,每部车至少减少2元。同时在汽油、办公用品、通讯费方面也尽量压缩,每月可节约十余万元办公经费。对于未来是否继续裁员或者缩小厂房规模,周昆华目前也无法确定:“要根据订单数量而定。”
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潜力
“我们现在主要做新产品,因为新产品没有可比性。”周昆华透露说,一方面客户无法知道产品是否提价,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也不会做新产品。一名车间班长告诉记者,目前该厂正在生产一种可以折叠的微型电动车,为该厂专利。而此类专利产品,三鹰则有3项,其利润相当于普通传统产品的10倍。
同时,为减少汇率波动所造成的亏本,三鹰目前在签单时都加了一条说明:“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超过5分,产品出厂价则相应提高或降低”。这样即使汇率变化,1元人民币的最大损失只有5分钱,每辆车损失可控制在十几元范围内。
紫砂锅行业的“不倒翁”
对顺德简氏家电来说,“寒冬”季节里也有一片艳阳天,占九成的内销弥补了出口的下跌。尽管如此,简氏在管理成本上仍精打细算。
1981年,简氏家电以“电饭煲”为起点进军家电行业,生产出顺德第一台电饭煲,享有“顺德电饭煲之父”的美名。1986年,简广创办简氏家用电器厂,注册自己的品牌“依立”。1988年至1998年,历经十年研发出紫砂系列电子炊具,成为当之无愧的“紫砂锅王”。在此期间,简氏家用电器厂由于稳健、快速的发展,被誉为紫砂锅行业的“不倒翁”。目前,其产品内销实现20%-30%的增长,同时继续保持国内市场50%的份额。
当然,在全球金融风暴面前,简氏家电也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简氏家电副总经理简凤仪告诉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广交会上简氏家电的产品出口下降了10%.简氏家电产品的内销与出口的比重为9:1,“九成内销中20%-30%的增长,足以弥补一成出口中10%的下跌。”
在控制成本方面,简氏家电人力资源部经理陶先生从细节上进行了解读:每个办公室只开一半空调,个别需要的用风扇代替;之前大家习惯白天把灯打开,现在提倡拉开窗帘,把灯关掉;同时正组建内部电话网络,可有可无的长途电话全部停掉,如有需要的也要加设密码。另外,简凤仪也表示,公司对每个部门实行费用控制,同时推出激励措施。简凤仪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经过核算定额发给各部门一定数量的资金,比如某生产部门需要花费5%的费用生产制造,当它只花费3%的费用就实现了生产,那么企业会从2%的差额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奖金,“公司通过这种方法鼓励员工提高生产率。”
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简广表示目前外国人都来抢国内这个大市场,“放弃国内市场,单纯追求国外市场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