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努力动力为导向 大力培养造就航天人才
2008年9月27日16时40分许,几乎全的目光都聚焦并见证着年仅42岁的航天员翟志员开始了人第一次在浩瀚的宇宙中进行舱外活动的情景,这轻盈的一小步以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行走”,标志着航天事业已然迈入太空时代历史性的一大步,实现了千年的“飞天”梦想,使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出舱行走的“铜牌”国家。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对航天员所说:“你们空间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你们作为担负这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
是的,置身茫茫太空,是航天员更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因为,如果没有祖国强有力的支持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的航天事业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如此让世界惊叹的伟大跨越。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不断充盈着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仍然是一个发展家。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国家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航天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变革,经济、科技、人才的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而且也得益于航天人才的开发培养和成长突起。比如,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培养造就了一支年纪轻、素质高、技术精、作风硬、善攻关的航天人才队伍。目前,集团公司有两院院士33名、国家级专家93名。200余名型号正副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平均年龄只有44岁,其中45岁以下的占70%,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54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70后”占65%。可以讲,这支年轻的创新团队,让俄罗斯等航天技术发达国家十分羡慕,也是比“嫦娥奔月”更为振奋人心的宝贵财富。这次担负“神舟七号”研制发射任务的核心科研人员更是年轻,平均年龄大约在37岁。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正生动地诠释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坚强决心。首先,制定人才成长战略。把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围绕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环节进一步完善制度,做到航天人才发展战略与航天产业发展战略通盘考虑、同时部署。
其实,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借力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术带头人、重点工程负责人等航天人才,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成长模式,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规章制度,为实现航天人才开发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后,创新人才成长机制,培育人才成长环境。一方面,不断拓展发现、培养航天人才的渠道来源和规模,另一方面,加强航天关键人才在实践中担当重任,造就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才给予最大的关心爱护,努力营造鼓励干事创业的成长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津贴向一线倾斜、向科技骨干倾斜,制定荣誉奖励、专家管理、特殊津贴等管理办法。比如,航天科技集团就对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聘“五优先”,以激发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从国际上航天人才开发模式上看,美国航天产业以能力为导向,日本航天产业以努力为导向,俄罗斯则以专业为导向。虽然,美国和日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融合趋向,被认为是未来最佳的航天人才开发模式,但从国情出发,航天人才的开发模式中除了要注重以能力、努力为导向,尤是加强对核心人才的开发培养和把握控制,还应加强动力机制建设,使人才的发展与祖国的伟大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国家利益相统一。
未来15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以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为代表航天企业,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完善一整套航天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机制和制度,创造出特色的航天人才开发模式和航天企业文化体系,努力建成拥有世界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跨国经营的国际一流宇航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