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军人政府规定 受援灾民日后须偿还借贷
缅甸军人政府以借贷方式提供援助给风灾灾民,规定他们日后必须加以偿还。
自纳尔吉斯风暴在5月2日袭击缅甸、导致13万8000多人罹难或失踪后,军人政府上周第一次正式允许当地记者进入灾区采访,地方官员并且给媒体阐述了重灾区伊洛瓦底三角洲的援助制度。
这些官员坚称,政府的援助让农民得以耕种,让渔民得以重新作业,不过他们也坚持,灾民日后必须偿还政府所给予的援助,理由是“样样都浪费的话,价值就很低。如果得偿还,人们才会尽力”。
一名高级官员说:“政府会根据偿还制度,为他们(灾民)分配所有的东西,否则很难控制救济资源。”
农民除了接受政府贷款,无计可施,但他们表示不知道要拿什么来偿还。
据联合国估计,风灾后仍有大约240万个缅甸人在挣扎求存。
在博葛礼(Bogalay)郊外的萨山村,农场主人季温说,政府以借贷方式提供了耕耘机和柴油,“但即使如此,我们仍旧需要更多帮助取得银行贷款,以便雇用工人”。
但是地方官员坚称,农民们已经具备自力更生的条件。
萨山村官员兆妙纽说,即使世界粮食计划署停止给村民送米,村民依旧能靠自己的收入过活。
可是,官方的评估跟民间以至联合国官员的看法,相差十万八千里,后者一再警告,许多农民今年将无法耕种作物。
许多伊洛瓦底三角洲的农民也告诉法新社,当地可能有高达三分之一的农田将荒置,因为有太多农民在风灾中罹难,根本没有人手照料田地。
另有农民透露,他们获得的捐助水稻,多达一半发不出芽来;从山区引进来耕田的役牛,则尚未适应三角洲沼泽低地的泥质。
一名农场工人貌瓦说:“如果联合国无法运送大米,而停止给予我们援助,我们就惨了。我们现在毫无收入,因为雇主们想开始种田都有困难。”
质疑官方援助制度的不只是农民。
在萨山村和附近的卡音庄基村,建筑公司捐出了百多栋新木屋,但是住进新房子的村民既没拿到屋契,也说不准到底可以住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