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在华十年:向中国倾斜 关键是人才战略
“技术是平的,但人力资源和应用需求的分布并不平坦。有最优秀的人才,有庞大的内需,世界正在向倾斜,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张亚勤刚刚与《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佛里德曼交流后,两人得出的共同观点。
作为微软研发集团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随着现代通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软件开发与服务、技术创新正在向、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转移,而过去以美国为技术创新中心的格局正逐渐被打破,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以何种心态面对和迎接这场时代大变局?
“在此背景下,应该坚持联盟与开放式创新。”6月19日,亚勤向记者表示,在联盟与开放式创新中,特别应该利用国外软件开发与服务、技术创新向国内转移的趋势,吸收消化为本土创新。
微软的故事也为张的这一思路做了注释。从1998年微软研究院成立至今,微软研发集团员工已超过3000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成为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研发机构,横跨基础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产品测试等多个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众多本地员工在其中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些人离开微软进入到本地公司或政府机构后,广泛参与到了技术创新甚至产业政策的制定中,成为自主创新中一股蓬勃的力量。
笼络智慧
2000年7月,张亚勤出任微软研究院院长;2001年,微软研究院升级为亚洲研究院;到2002年,成立仅4年的亚洲研究院超过剑桥研究院,成为微软全球第二大研究院。
张亚勤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微软刚到时的规划思路是:每年增加20-30人,6年内打造100人的团队,全部资金预算8000万美元。然而,微软研究院的发展速度远超当初的规划,2002年,其人数就已经超过100人,2004达150人,8000万美元全部花光。
微软研究院最初创立时,计划主要做在和亚洲的应用研究;但当一项一项的研发项目成功之后,这种特殊的地域限制消失了,除了针对亚洲和的研发,还涉足全球研发,在此背景下,更名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
2006年1月18日,微软成立了研发集团,张亚勤出任总裁。张计划,2006年全年招聘600名研发人员,而未来3年内将至少新增研发人员2200人,加上当时的800人,研发人员总规模将达3000人。
微软同时宣布,今后3年在每年研发投入将超1亿美元。张亚勤解释:1亿美元仅是对员工的投入,由总部直接拨给微软研发集团;实际对的研发投入将会更高,1亿美元之外,还有项目投放以及研发设备上的投入,这些均由总部进行一体化规划。
微软研发集团的发展再一次超越了张亚勤的预期,才到2008年,员工已经超过了3000名。
- 上一篇:人才是浦东发展的第一要素
- 下一篇:制鞋老兵挺进非洲,他是如何成为“埃塞工业之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