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企:提高开放质量 促进产业升级
2008年新年伊始,记者来到以外向型经济著称的广东省东莞市。过去一年里,东莞市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预计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超过500亿元,达53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7%;进出口总额逾千亿美元,达106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9%。
沉甸甸的数字,反映出东莞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不懈努力和坚实足迹。
双转型战略扎实起步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东莞双转型战略扎实起步之年,更是我们迎难而上克难制胜之年。”1月4日,在东莞市2007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市委书记刘志庚这样说。
“2007年是东莞实施双转型战略的起步之年,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之年,总体形象有效提升之年。”1月10日,市长李毓全向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先讲道。
不同的表述强调了相同的判断:2007年是东莞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为正在谋求发展转型的东莞市确立了奋力前行的大方向,注入了再创辉煌的新动力。
站在时间坐标的纵轴上,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战略方向的深刻意义。
从1978年在全国率先引资开办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起步,东莞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作为沿海开放的先行地区,在全国最早承接了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并充分利用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保持了20多年来年均两位数的高增长,直至发展为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莞如何再造优势,探索出产业升级转型、创新发展模式的新思路?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回答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即: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确保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产业结构优化初见成效
如今,到东莞的人几乎没有不去松山湖的。
松山湖的山水之美令人惊叹:8平方公里的水面碧波荡漾,四周花树掩映,绿草如茵,到处都流淌着醉人的绿、丰富的红、亮丽的黄,还有粼粼的波光。但松山湖的魅力不惟于此。它是一个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的高科技新城,是东莞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平台,是东莞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强大引擎。
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很少看到成片的厂房、忙碌的工人、穿梭的货车,而它创造的财富正加速增长。“东莞已是世界制造业名城,松山湖没必要再建成一般的工业区。我们致力发展的,是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设计中心。科技创新是松山湖的核心功能。通过引进优秀科技企业和优秀人才,营造高端制造业的产业生态,从而改变东莞粗放、低端的产业结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晓慧说。
新思路催生新举措,新举措带来新希望。当“珠三角”一些制造业城市面临后劲不足、产业升级困难的瓶颈时,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崛起。特别是在2007年,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稀土纳米材料工程中心等多个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东莞中子科学中心、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大型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院入驻;园区与各镇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结出硕果;多家东莞市专利试点企业培育成功;36个科技项目一举引进……松山湖成为东莞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东莞积极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去年刚把总部迁至松山湖的易事特公司在打造自主品牌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市政府的助推力。公司企划部负责人韩井方介绍说,“东莞市每年拿出10个亿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我们每年都有多个技术创新项目、产业化推广项目受到省市的大力支持,比如我们公司的节能型智能应急供电系统项目,不仅是东莞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而且已通过省市报到国家发改委进行产业化推广,申请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公司建博士后工作站,进站的10位博士每人每年都得到了市财政较大力度的补贴,为企业引进高级人才创造了优良条件。”
另一方面,东莞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是生产过程中适应产品改造和工业设计需要的生产性研发,以及为当地优势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服务的会展业。
在厚街镇,有着长年不落幕的家具展。当地众多家具制造厂商集聚在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家具集散地。但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一年两次的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今年3月16日,第19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又将开幕。“这一展会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家具展览会,展览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富运、永新、美林、天源、名藤轩等一大批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对外合作等形式加强产品开发能力,通过名家具展这个大平台在中外买家中树立起‘优秀家具品牌’的形象。”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成枝说。
仅在去年10月到11月,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国际机械展、国际鞋展·鞋机展、首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等大型展会,连续在东莞举办。2008年,国际纺织制衣工业技术展览会、国际模具展、灯饰配件及制造展、亚太地区压铸工业展览会等,又将一一登台亮相。“我们的目标是,依托雄厚的产业资源,探出一套‘产地办展’的规律,着重在加工制造业开拓领域,因地制宜,将东莞打造为‘华南工业展览之都’。”尹成枝信心满怀地说。
“新年要吃新年糖。”喜庆的宣传画挂在琳琅满目的糖果之间,使徐福记国际集团的产品展示室充满了红火气氛,不同的是这里的产品品种更为丰富,多达600余种。“眼下正是糖果销售旺季,我们全年接近15个亿的糖果销售有一半是在春节前后两个月完成的。目前,徐福记在全国拥有15000多个销售网点,年销售额达到30亿元。”集团董事长徐沆介绍说。
徐沆的最大感受是,徐福记能有今天的业绩,完全得益于它能从一家加工贸易企业成功转型为面向广阔国内市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我们来到东莞之初,企业经营‘两头在外’。后来,我们发现国内市场其实是一个最大的市场,于是新注册了‘徐福记’商标,开发适合各地消费者口味的产品,稳步建立和扩大销售网络。现在,除了极少部分原料需要进口外,绝大部分原料都在国内就近配套,产品全部面向国内市场。”
刘志庚表示,加工贸易对东莞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东莞将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突出产品内销和企业研发两大重点,推动加工贸易从单纯加工制造逐步向研发、销售环节延伸。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开拓国内市场,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2007年11月29日,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项目在厚街镇启动。随着加工贸易环境的变化,东莞的鞋业生产也在寻求向外扩展和转移。对此,厚街镇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尝试通过打造世界级的鞋业总部基地,将鞋业产业链的贸易、研发、技术、原材料、会展等稳定下来,从“世界鞋业制造之都”向“国际鞋业研发贸易之都”及“国内外鞋业集散配送中心”转变。
结合“双转型”要求,东莞提出了“双人才”战略:用大项目和财力吸引高端研发人才,着力培养高级技工人才。今年东莞将投资8亿元建立一所新的技工学院,加上原有的东莞理工学院,培养高级技工人数将成倍增加。
迈入2008年,东莞将迎来成立地级市20周年,东莞双转型战略将逐步转向深入,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生态之美和无限希望的新东莞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 上一篇:2008年皮鞋的变革与运动
- 下一篇:2025中国皮革行业十佳设计师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