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才市场发展报告昨发布
深圳市人才市场发展报告昨发布 深圳有人才中介机构125家,行业总资产5.5亿
【本报讯】(记者滑翔)市人事局日前发布的《深圳市人才市场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市人才市场的行业规模扩张迅速,全市人才中介机构已有125家,2006年的行业总资产达5.5亿元,实现营业额22.8亿元。《报告》对我市人才市场的业务调查则表明,我市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呈一升一降之势,求职竞争压力有所缓解。
《报告》就我市人才市场的发展历史、现状和人才市场的政策法规、监督管理、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这是我市人才市场管理部门首次发布具有"白皮书"性质的人才市场行业发展报告。
我市民营人才服务机构每年增长20%
《报告》指出,作为全国最早设立人才中介机构的城市,深圳人才交流的规模、人才流动的数量、速度和效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人才流动的加剧,人才市场的行业规模也不断迅速扩大,人才交流的总量大幅度增长。截至2006年底,全市人才中介机构总资产达5.5亿元,实现营业额22.8亿元。2006年,我市通过有形人才市场(现场)招聘和无形人才市场(网络)招聘的用人单位分别为19.6万家和4.5万家,招聘职位分别为221万个和115万个,参会求职的人数分别达238万人次和1430万人次。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方案,我市去年起对市属人才服务机构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明确政府与所属人才机构的职能定位,逐步确立政府直接组织、间接组织和购买服务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
《报告》指出,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化人才配置、社会化人事代理、网络化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已经基本确立。据统计,截至2007年11月,我市已有人才中介机构125家,其中民营企业是绝对主力军,约占80%的比例,且正在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长。
外资和民营企业用人需求最旺
《报告》引用大量一手数据,对近年来深圳人才市场的人才流动及供求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外资和民营企业的用人需求最旺。而随着人才供需比例的逐年下降,我市求职竞争压力有缓解趋势。
对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在深圳用人单位中的比例逐年下降,2006年参加现场招聘的用人单位中,国有单位及国企仅占15.8%。外资企业的服务数量增长最快,从2004年占用人单位的9%、2005年占11.8%,增长到了2006年的35.7%;民营企业在招聘市场上也很活跃,一直稳定在40%以上的比重。由此可见,外资和民营企业人才流动相对频繁,已成为我市人才中介服务的主要对象。
人才供求方面的统计则显示,2006年深圳人才市场供需比为1:1.08,与2005年的1:1.41有明显下降。从近年的数据对比来看,我市招聘单位数基本保持稳定,企业需求的人才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求职人数却呈下降趋势。今年1-10月的最新数据同样表明,招聘方的职位供给量继续放大,而应聘求职人数较往年相对萎缩。从人才市场的招聘职位需求来看,与往年相比,今年特区内职位需求更趋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特区外普工的需求量大,缺口也较大。
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标准将出台
在对深圳人才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盘点的基础上,《报告》指出了当前人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大部分机构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仍以传统服务项目为主,特别是针对高层次人才特点的服务功能不强,本土企业占领高端市场的欠缺。二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多,缺少精通专业知识和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人才。三是重复建设与雷同服务现象比较普遍。基础性人才市场服务发展较快,专业性人才市场服务发展相对缓慢,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体系。
据悉,为了促进我市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市人才市场管理部门将加紧制定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标准,实现人才中介行业的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目前,《人才中介服务标准第3部分现场招聘》已开始征集意见,将加快报送有关部门审批后向社会发布。
记者还了解到,作为我市人才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圳市人才市场信用管理办法》今年已经实施。该办法通过建立"人才市场信用信息库",对人才中介机构实行诚信记录,从而加强人才中介机构自律。截至目前,我市的人才机构暂未有列入诚信"黑名单"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