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威胁论”在贸易层面的新变体
国际上对‘制造”一边倒的指责,对来说有失公平,有必要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近几个月,在爆发了多起有关受污染食品和药品的事件后,“制造”在全球市场遭受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过去为全球市场欢迎的价廉物美的商品,现在则被国际舆论投以异样的目光——它们不仅廉价,还可能带来生命危险。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议员和舆论的指责,大有把商品塑造成“危险的制造”的势头。
政府对国际上的这一轮新的指责,并未采取激烈反对的姿态。除了国务院和一些部委官员呼吁不要过分夸大产品的质量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澄清之外,政府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市场的规范和清理上,并采取了切实的行动来改变这种现状。商务部等部委为此迅速出台了出口贸易商的“黑名单”,首次上榜“黑名单”的企业就达400家之多。
对“制造”的指责,已不只是一个国际经济贸易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国际政治层面。它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前美欧在对华经贸上对发难的需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说事”的题材。在实质上,对“制造”的指责,成为“威胁论”在经贸层面的新变体。
从当前形势看,商品受到的指责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然而,这种一边倒的舆论,对全球化之下的来说有失公平,有必要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制造”充满世界市场,这是全球化的典型表现,也是全球化的结果。在很多产业中,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都移向了和其他新兴国家,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供应任务,也随之由新兴市场国家来承担。在相当多的商品制造领域,形成了制造、欧美消费的格局。
以美国的沃尔玛为例,沃尔玛在最大的获益,来自从进行的巨额采购。自2002年起,沃尔玛采购商品出口总额持续大幅提升:2002年为120亿美元,2003年达到了150亿美元,到2005年已经接近180亿美元。按照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说法,“沃尔玛若是一个国家,将成为第六大商品输出国和第八大贸易伙伴”。在沃尔玛全球6000家供货商中,就占了80%。在沃尔玛全球每年超过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制造”提供的贡献不能忽视。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全球采购,服装、鞋类、家用电器、玩具、日用百货和家庭装饰用品等近千个品种源源不断地从流入沃尔玛在世界各国的门店,也流入了全球各国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之中,让他们通过全球化享受到了更低的价格。正是由于廉价的“制造”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制造,才拉低了全球的通胀水平。
虽然“世界是平的”,但利益分享则是不平衡的。在这条全球化的价值链中,发达国家市场享受了这些制造工厂的廉价劳动力、低廉的环境成本,并且获取了价值链中最大部分的利润。发达国家市场在长期享受到廉价制造的好处之后,现在却蓦然发现,制造是有毒的、危险的,应该拒之门外。
但问题是,能将“制造”拒之门外吗?如果真要这么硬干,受害最深的恐怕还是众多习惯于廉价的“制造”的美国普通老百姓。要知道,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引发的美国消费衰退之中,美国老百姓也没有减少对廉价的日用品的消费。
幸好市场不会这么做,沃尔玛也不会这么做(但沃尔玛为了规避巨额采购带来的政治压力,已不再公布其采购数据)。在我们看来,来自西方社会的对“制造”的惊诧态度,实在是有些矫情,也有经济层面之外的别的用心。
笔者在这里为“制造”讨公道,绝非为的问题产品辩护。的问题产品的确不容忽视,事实上,国内的市场因为问题食品、问题药品的受害更为严重。可以确信,在对出口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监管上,比对国内市场的产品供应更为严格。然而,当制造面临的质量问题被上升到国际政经济关系的高度时,绝对应该为“制造”讨一个公道。西方国家不应该在享受廉价商品好处的同时,又对“制造”不公平地大加贬责。这个尺度,应该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在对外交往时坚持的原则,成为大力宣传和强调的要点。
毫无疑问,从全球化中获得了好处,但也为全球化承受了代价。在回应全球攻击的同时,应该告诉那些攻击者,应该用“二分法”来看待“制造”:谁在享受廉价制造的好处,谁又在承担其中的代价?如果只想享受好处,不想承担代价,那这个游戏就没法玩下去了,而最终受害的将是游戏的双方。